如何有效學習的方法

學習的原理

小時候為了考試,老師說這題會考,小朋友們立刻用紅筆螢光筆劃下重點,年代、人名、做了什麼事、引發什麼後果,畫線畫線…

出了社會,大多數的人看到書,大部份想到過去慘痛經驗,「ㄊㄚ ㄘㄟˋ , ㄊㄚ ㄘㄟˋ」(台語的讀測…就是讀書)越讀越ㄘㄟˋ(台語的ㄘㄟˋ也是煩躁的意思)

殊不知許多新的技能、知識、方法其實書中早有作者將他一生的經驗寫成有系統、有邏輯、有整理的簡單方法步驟,教會你如何實做應用學習。

人的大腦針對學習可以想像成一條條清楚的神經連結路線。

「大腦越用越靈光」講的就是,透過思考、反覆提取,將可能過去不太連結在一起的神經元刺激他們連在一起,直到你形成習慣,就能形成反射動作,就像在荒煙蔓草、一片無垠的草地上,只要人走多了,自然形成一條清楚的路徑。

field-768601_1280

我們受大腦影響之深,是你我無法想像的大,任何動作思考回應情緒都跟我們的大腦有關。想學習新的知識技能、想不要看過就忘,想能有效記得新看到聽到讀到的新知,想辦法跟你腦中原有的知識能力連結,是最好最快速的學習方法。

碎片化學習時代,資訊量太大,有沒有方法快速學習?

有人選擇聽別人整理過的說書、看整理過後的文章,想在短時間內有效學習,老實說這些方法我也都每天在做,你說有沒有用?對我來說,這些都能是非常好提供新知識觀點的來源,我把他們當成「知識新聞」、「有用的資訊來源」,大概都讓我「知道」而比較難「學到」化成自己的知識系統。

真正能深度學習的方式,在自己「閱讀」,去「上課」演練,尤其在其中你能不能持續思考如何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上,生活上,然後真正去「做」,不斷的練習「實做」,才能成為你真的習慣。所以通常碰到好書,我讀的相當慢。

該怎麼挑書、選書、劃出書中對你來說最重要的那條線?

日本Amazon第一書評家土井英司,也是百萬暢銷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幕後的推手,他兩年內閱讀上千本書—他的書評,五萬人搶著看。在《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菁英閱讀的深思考技術》這本書內分享了他個人如何挑書、選書、閱讀、思考的關鍵,光看目錄相信就能協助大家更有效的畫出能翻轉你想法與未來的那條線

  • 讀商業書不是「消費」,而是「投資」;不是買金飾來滿足自己,而是去挖掘金礦的行動
  • 好的商業書必定要包含「作者的濾鏡」,讀書就是為了透過這個濾鏡觀察,改變你的觀點,改變你輸入腦袋裡的資訊,找出自己與他人的差異點,進而改變這個世界
  • 書的內容好不好看不是重點,書本身就不是一件可供享樂的東西,而是使你人生得以享樂的「工具」之一
  • 別害怕經典的磚頭書,那才是有清楚知識架構還歷久不衰的好書
  • 別犯了沒讀完不甘心的毛病,商業書只要看對自己有幫助的部分即可,實在沒必要整本都看完。換句話說你打開書前必須要清楚自己閱讀的目的
  • 畫線要劃在「原因」上而不是「結果」上,成功無法複製,但如何思考與中間的歷程才是我們能學習的關鍵
  • 閱讀商業書,尤其是企業發展、產業動態的書,要能習得什麼是每個行業的「第一瓶」,就像是打保齡球的第一瓶一樣,哪一瓶打中了你才能勢如破竹。以出版社的第一瓶,就是暢銷書,所以大家都卯盡全力希望自己出的書能受讀者青睞上了排行榜。而書籍的總經銷的第一瓶,是能有快速大量銷售的書店。每個產業都不一樣,從書籍中你能想辦法尋找與分辨

書中還有更多精彩內容,幫助你能快速從商業書上學習到真正可用的思考方法與工具 >>天下雜誌出版《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立體書封300dpi

 

解除焦慮與慌張,從你的大腦開始

人會慌張是自然反應,很難避免,慌張能激發潛能與鬥志,但也可能讓你腦袋一片空白。

身體會累,大腦也會累

曾有一陣子手上許多重要專案,每天半夜才回到家,除了繼續處理未完成的工作,還得哄小孩洗澡、寫功課、睡覺,忙得頭都昏了。

有天早上,匆匆忙忙起床要載小孩去上學,我口中還念念有詞,

「水壺帶了嗎?外套要帶嗎?記得問老師制服還能訂嗎?…」

希哩呼嚕出門後,才發現我穿了一腳涼鞋一腳拖鞋….

 

不僅慌慌張張、頭腦打結,還叨念不停….這種種的情緒反應,除了告訴我們身體太累,加上你的大腦也累了!

睡眠不足,除了隔天精神不好,意志力不會強,專注力也不會好,因為大腦通常在睡眠時將腦中一天代謝的廢物排除,也需要處理一整天接收到的資訊,沒睡好,難怪大腦會當機!

 

慌慌張張成效不彰,找出亂源對症下藥

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狀況?趕著上班、上學不遲到,趕報告、趕進度、趕目標、趕截稿壓力……除了累,人為什麼會慌張?如何能夠管理自己的慌張?

對我來說,大多數慌張的來源來自於以下幾點

  1. 事情太多做不完:工作、功課一山還有一山高,堆積如山做不完
  2. 拖延太久趕死期(deadline):即便早早安排了重要會議或課程的時間,還是會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不只緊張,內心還充滿悔恨
  3. 超出能力很忐忑:太難、超出目前能力範圍,總是內心焦慮、忐忑不安
  4. 急件插件做不到:事情來得太急太突然,時間不夠用,又怕自己交出品質不良的成果
  5. 未知領域做不好:嘗試新的領域,擔心自己做不好的壓力
  6. 重要場合要上台:無論人數多寡,只要要上台,連歐巴馬、五月天也會緊張需要先彩排。
  7. 橫空生出不合理:被凹幫忙做別人份內的工作,業務收到品質不如市場預期的產品要銷售…

以上狀況,每次都令人倍感壓力,更因不同的狀況產生許多負面的情緒,其實無論什麼狀況我們都能好好管理我們的慌張。

這本由日本醫學博士、精神醫學、睡眠醫療醫師-西多昌規所撰寫-管理你的慌張,從腦神經醫學、臨床實證與讀者分享。

慌張其實是一種情緒

人一有壓力,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讓你心跳加速、全身警戒起來。一旦有壓力有時會能讓人專注力倍增,有時會讓你大腦一片空白,反而表現不如預期。

如果你持續處於非常焦慮或緊張的狀態,身體將消耗非常大的能量,一旦做完事情之後身體會非常疲憊,可能需要休息好幾天才能恢復。

除了壓力之外,慌張也會以各種不同的情緒來現身。無論是憤怒、無奈、焦慮、失望…等,這些都代表你的身心處於一個倍感壓力的狀態。

但慌張是種自然的身體保護機制,因此想要管理、消除自己的慌張,你可以這樣做!

幾招學會好好管理你的壓力與慌張

  1. 察覺你的壓力與情緒來源:必須知道自己正處於壓力與慌張的狀態,有些人焦慮的時候會有些小動作,譬如說抓頭髮、咬手指時,這些小習慣出現就會知道自己處於慌張的狀態
  2. 遠觀自己的情緒:任何情緒反應,先退一步想想是真的因為眼前所發生的事所產生的情緒,還是其他事件壓力累積的爆發。
  3. 清空大腦:如同這篇有效運用時間的輕鬆三步驟的概念所提,把頭腦中的待辦事項倒出來、寫下來,圖像紀錄也可以讓你空出大腦,執行該專注的事情。
  4. 做好準備:把最壞狀況先準備好,如上台簡報時,可能因緊張而腦袋空白,記得就得準備120%,讓自己有餘力反應
  5. 以上狀況如果真的都無法排解你的慌張,最後一招,就是把大腦關機,你的大腦累了,是無法好好運作的,再怎麼準備都無用,記得暫停一下,無論是離開現場緩衝一下、趴下來小盹一下、讓自己抽離看個爆笑Youtube影片等等,適時轉換場域,也能轉換心境與腦力。

人需要冷靜,冷靜使人清醒、冷靜使人沈著,也能讓你寬厚豁達。

學會如何控制、轉換心裡的慌,讓自己內外言行都能沈著,不慌也不亂。

 

【王牌獻櫻勤】 No.43 >> 管理你的慌張 >>【Mi-Life生活迷頻道】完整收看 >>完整收聽http://bit.ly/2khL6ba

 

 

先用心付出,無論結果好壞,至少無愧於自己

餵養你心中良善的天使

有一個印地安原住民的故事,故事中的父親對兒子說;「我的心中有兩隻狼在互戰。一隻又兇狠又危險;另一隻則是充滿愛心和慈悲心。」

兒子問:「那誰會贏呢?」

…………………

父親說:「我餵養哪一隻,牠就會獲勝。」

曾在書中看過這個故事,這兩隻狼同時存在人類的心裡,人性中既有兇狠殘忍的一面,也有愛與關懷的一面。端看你當下選擇餵養哪一隻狼,牠就會主導你外在的行為。

不管你相信人性本惡或本善,我們仍舊可以選擇在外在顯現出哪些行為。只是你能否在情緒來時的當下,察覺自己快要爆炸,而能停下來檢視自己情緒的來源,進而轉化這些情緒。

暴力逐漸從世界中消失

在這次訪問主談的《人性良善的天使》書中,從數千年歷史人類行為演變的趨勢,提供客觀的數據整理,暴力真的是逐漸在世界中減少,我們正處於人類史上最和平的年代。

歷史中為了領土、食物、奴隸、權力而開戰的鬥殺,人的生命就像雜草一樣無值,動則滅村、滅族,遠古時候的部落紛爭比起20世紀的種族屠殺,前者死亡率高出9倍;中世紀歐洲的兇殺率是現代的30倍以上,奴役、虐待、酷刑折磨已存在千年以上,到了近代成了必須盡快廢止的陋習。即便是仍有戰爭,因戰爭而死亡的人數,比起數十年前也有明顯下降。若非人性已有轉變,你該如何解釋這一切?

作者花了非常多的篇幅書寫歷史中的教訓,但目的是為了讓大家了解,就是因為人們受道德良知餵養的程度也已經到了史上最好的時代。

先行動,就有改善的機會

很多人說,那些正面積極樂觀的說法或文章,都只是說說,我們都不是聖人,怎麼能期待自己做到?

這本書也給了很好的解答。 科學家也從人類的大腦神經運作中,發現了「同理心」的鏡像神經元,而這些神經元並非是天生反射反應,而是可以透過「理智」上有意識的選擇,增強我們的同理心或「自制力」。「道德觀」也讓人們在同一個文化下能應對有據。這些都是讓你我能夠利他、互助的基礎。

瞭解歷史,是讓我們對未來更能想像,更有意識,往心中良善的天使行動。

2016.11.28No.35【王牌獻櫻勤】 >>人性中良善的天使 >>【Mi-Life生活迷頻道】完整收看  >>完整收聽  

PS.大量閱讀也是培養同理心的最佳方式喔^^

專注才是力量?其實經常分心的人擁有更高的創造力

在這個科技、手機、訊息無所不在的年代,我們非常容易被手機上的「叮咚」聲所干擾,Check email、回覆line、上臉書、搜尋資訊…..根據AC尼爾森媒體調查,台灣消費者每天平均花3.5小時在網路上,消費者多螢生活已成新常態。

我承認自己是一個非常容易分心的人,對任何事都有興趣,都想研究摸摸看、實驗看看,加上工作需要接觸大量的資訊,什麼事都想做又有做不完的事,到底該怎辦….嗚嗚….直到遇見這本《跟著大腦去旅行》,讓我稍稍鬆了一口氣。

 

容易分心是壞事嗎?只有專注才有力量嗎?

人們花了許多時間上網,並非就是「分心」。譬如說你本來是要查詢資料、回email,這不是分心,你上FB上滑朋友的訊息與分享的文章,這也不是分心,而是你有意識的選擇把時間花在網路上。

那什麼是「分心」呢?如果你上網google資料當下,突然看到一個你想買的商品在網路上特價,因此你轉開一個新的分頁一查究竟,「天啊!真的很便宜!」你又開了新的分頁搜尋這個產品其他地方的售價,於是你開始比價了起來!選了一個你覺得很便宜的網站,點進去發現差300元就能再打八折,於是你開始瀏覽這個購物網站想看看有什麼東西可以買來湊折扣……你突然從搜尋研究報告資料,到最後卻花了時間在購物網站上,而非原先安排好該做的事情上,這才是分心。

我們日常生活中需要集中精神、專注心力投入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不管是上課、工作、讀書、聽演講、寫作、開會、與客戶交談等,但是人們總是容易在專心的時候分神,岔開了心思想到明天要交的報告、中午突然想吃什麼、未繳的帳單等等….以致於心思不在你所在的現場,有時候更漏聽了重要的資訊。

 


分心的時候,大腦到底恍神去哪裡了?

《跟著大腦去旅行》的作者Michael C. Corballis是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榮譽教授也是優秀的心理學家,研究興趣是認知神經科學及語言的進化,作者在書中帶著讀者了解,我們之所以分心神遊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記憶,進一步連結事物,才能發揮後續的創造力!

專注是因為大腦過濾掉無關的訊息

人類的大腦超過1,000億個腦神經細胞,每秒鐘可以處理上百萬個訊息,能夠記錄、接收所有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五官所記錄的「所有訊息」,然而我們能夠「意識」到的東西,其實只有非常非常小的一部份。而「專注」就是你有意識的過濾掉「無關」的訊息,選擇只專心在某些事情上。容易分心的人表示他的大腦過濾機制比較不同,「關不住」太多資訊,,它會讓不相干的訊息跑進來干擾到你。擁有這種特質的人,自然比較容易分心。

 

經常分心的人擁有更高的創造力

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容易分心的人,往往擁有較高的創造力。因為他們沒有辦法過濾太多「無關訊息」,在他們的大腦裡總是同時存在很多嘈雜的訊息,而這些訊息的存在,不知何時就會被他的大腦重組迸發出全新的結果。這就是創造力。

不專心的時候,大腦在做什麼?

無論空閒或從手邊工作分心時,大腦都在活動。這樣的狀態書中稱為「預設模式網絡」,包含了大片的腦部區域,主要是不直接涉及認知或回應外在世界。你可以把大腦想成一座小城,居民平時各忙各的,但如果有大事發生如足球賽,大家會通通擠到足球場,結束之後又開始各忙各的。這小城內平日的運作就是大家分心神遊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

別再以為只有右腦才能發揮創造力

書中許多研究與實證分析顯示,當人們在執行創意認知活動時,研究人員發現他們腦中活化的區域包括:與執行功能有關的額葉(frontal lobe)以及與神遊有關的預設模式網絡。受試者並沒有特別重用其中一邊腦。創造力來自腦中遍佈的經網路的可能性本來就高於通通擠在右腦。

 

「創造力,就是把事物連結在一起。當你問創意人是如何辦到的,他們會有點心虛,因為他們並非真正動手做,而是用眼看。他們不是去做,而是看到新的連結自身過去的經驗,轉化成新的事物。」-賈伯斯(Steve Jobs)

 

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家長、老師們,如果你的學生、小孩、甚至你自己也容易不小心分心的話,別把分心當成罪大惡極,分心時大腦也還是在運作的,更可以幫助鞏固你的記憶,別把自己逼得太緊。

有點時間分心神遊,也是快樂與創造力的來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