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才是力量?其實經常分心的人擁有更高的創造力

在這個科技、手機、訊息無所不在的年代,我們非常容易被手機上的「叮咚」聲所干擾,Check email、回覆line、上臉書、搜尋資訊…..根據AC尼爾森媒體調查,台灣消費者每天平均花3.5小時在網路上,消費者多螢生活已成新常態。

我承認自己是一個非常容易分心的人,對任何事都有興趣,都想研究摸摸看、實驗看看,加上工作需要接觸大量的資訊,什麼事都想做又有做不完的事,到底該怎辦….嗚嗚….直到遇見這本《跟著大腦去旅行》,讓我稍稍鬆了一口氣。

 

容易分心是壞事嗎?只有專注才有力量嗎?

人們花了許多時間上網,並非就是「分心」。譬如說你本來是要查詢資料、回email,這不是分心,你上FB上滑朋友的訊息與分享的文章,這也不是分心,而是你有意識的選擇把時間花在網路上。

那什麼是「分心」呢?如果你上網google資料當下,突然看到一個你想買的商品在網路上特價,因此你轉開一個新的分頁一查究竟,「天啊!真的很便宜!」你又開了新的分頁搜尋這個產品其他地方的售價,於是你開始比價了起來!選了一個你覺得很便宜的網站,點進去發現差300元就能再打八折,於是你開始瀏覽這個購物網站想看看有什麼東西可以買來湊折扣……你突然從搜尋研究報告資料,到最後卻花了時間在購物網站上,而非原先安排好該做的事情上,這才是分心。

我們日常生活中需要集中精神、專注心力投入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不管是上課、工作、讀書、聽演講、寫作、開會、與客戶交談等,但是人們總是容易在專心的時候分神,岔開了心思想到明天要交的報告、中午突然想吃什麼、未繳的帳單等等….以致於心思不在你所在的現場,有時候更漏聽了重要的資訊。

 


分心的時候,大腦到底恍神去哪裡了?

《跟著大腦去旅行》的作者Michael C. Corballis是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榮譽教授也是優秀的心理學家,研究興趣是認知神經科學及語言的進化,作者在書中帶著讀者了解,我們之所以分心神遊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記憶,進一步連結事物,才能發揮後續的創造力!

專注是因為大腦過濾掉無關的訊息

人類的大腦超過1,000億個腦神經細胞,每秒鐘可以處理上百萬個訊息,能夠記錄、接收所有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五官所記錄的「所有訊息」,然而我們能夠「意識」到的東西,其實只有非常非常小的一部份。而「專注」就是你有意識的過濾掉「無關」的訊息,選擇只專心在某些事情上。容易分心的人表示他的大腦過濾機制比較不同,「關不住」太多資訊,,它會讓不相干的訊息跑進來干擾到你。擁有這種特質的人,自然比較容易分心。

 

經常分心的人擁有更高的創造力

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容易分心的人,往往擁有較高的創造力。因為他們沒有辦法過濾太多「無關訊息」,在他們的大腦裡總是同時存在很多嘈雜的訊息,而這些訊息的存在,不知何時就會被他的大腦重組迸發出全新的結果。這就是創造力。

不專心的時候,大腦在做什麼?

無論空閒或從手邊工作分心時,大腦都在活動。這樣的狀態書中稱為「預設模式網絡」,包含了大片的腦部區域,主要是不直接涉及認知或回應外在世界。你可以把大腦想成一座小城,居民平時各忙各的,但如果有大事發生如足球賽,大家會通通擠到足球場,結束之後又開始各忙各的。這小城內平日的運作就是大家分心神遊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

別再以為只有右腦才能發揮創造力

書中許多研究與實證分析顯示,當人們在執行創意認知活動時,研究人員發現他們腦中活化的區域包括:與執行功能有關的額葉(frontal lobe)以及與神遊有關的預設模式網絡。受試者並沒有特別重用其中一邊腦。創造力來自腦中遍佈的經網路的可能性本來就高於通通擠在右腦。

 

「創造力,就是把事物連結在一起。當你問創意人是如何辦到的,他們會有點心虛,因為他們並非真正動手做,而是用眼看。他們不是去做,而是看到新的連結自身過去的經驗,轉化成新的事物。」-賈伯斯(Steve Jobs)

 

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家長、老師們,如果你的學生、小孩、甚至你自己也容易不小心分心的話,別把分心當成罪大惡極,分心時大腦也還是在運作的,更可以幫助鞏固你的記憶,別把自己逼得太緊。

有點時間分心神遊,也是快樂與創造力的來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