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我的工作,每天該閱讀、處理的字數應該超過幾萬字,也因此比其他人有機會第一手與尚未上市的書籍接觸。
話說每年年底除了衝刺業績外,出版社還有的重要工作就是處理庫存與清倉尚未出版的書籍,總編輯會把手上已經談好出版、或買下版權多時的書重新review一次,看哪些書籍出版時機不再,或者是當時尚未有全書稿就買下版權後,拿到全書稿後卻發現跟預期不符合的書籍,就得考慮是不是放棄出版。
那天我的信箱裡躺了三本書稿,其一就是這本「Growth Hacker Marketing」,光看到書名就讓我驚為天人,這不就是那時網路圈造成爭議不斷的話題嗎?
Growth Hacking的觀念其實在矽谷早已風行好幾年,台灣許多在網路行銷上做的很好的朋友也都是用這個概念在行銷,只是沒有使用「駭客行銷」來解釋說明自己的操作方式。自從XDite開始以Growth Hacking的名稱開課,針對對網路行銷不一定很熟悉的人招生,一夕之間場場爆滿,開課就秒殺的口碑傳了開來,在網路上造成了褒貶不一的評論,引起一陣喧嘩,許多人開始對這個名詞開始好奇、進而瞭解。
我快速瀏覽了稿子後,真覺得這本書顛覆了過去許多傳統行銷的概念,而且輕薄短小,強調心法,對讀者來說可以花很短的時間就能得到最新的觀點。因此立馬跟總編輯討論,建議不是不要出版,而是盡快出版。
這本書上市一個月後就銷售破萬本,除了幾位網路圈的朋友幫忙試讀分享推薦外,還有一個巧到不行的機會,讓這本書尚未上市前就已經團購超過650本,用的就是書中的方法「成長駭客行銷」。
這麼戲劇化的暢銷背後,其實代表幾件事,也跟這本書的重點有關。
1. 成長駭客行銷正是以更科學、更能衡量成效的方法,專注在Who 與Where
網路連結世界的時代,出版到底是不是夕陽產業?書籍是不是會被網路取代?在我來看,除非出版社不清楚你的讀者是誰?他們在哪裡?不然書籍一定有市場,只是這個市場有多大多小,該用什麼方法接觸到他們而已。而根據評估的市場銷售量能不能至少讓這本書小賺,還能真的對讀者有益。(當然出版社都希望本本大暢銷,隨便都賣個10萬本XD)。
2. 做品牌,不如注重消費者口碑
出版市場更該這樣,大多數的讀者在意的是這本書能否幫我解決問題、滿足需求,或調劑身心、獲得新知,哪家出版社所出的書籍對讀者選書買書決策的重要性大為下降,現在有許多暢銷知名作家如吳祥輝、汪培廷都自行成立出版社出版自己的新書,他們持續書寫相關領域,培養粉絲也透過各式活動或網路社群持續與他的讀者溝通。
3. 不知道哪裡找到你的客戶,表示你不瞭解這個商品,根本不該推出
書籍出版市場從2010年367億下降到2015年約末180億,五年來下滑近50%,而新書的品項數卻僅下降2%維持近4萬種,國際書展冷清清,實體書店一間間關門。讀者的閱讀習慣改變,上網時間大增,爭奪注意力與眼球,在在都顯示了把好書鋪上通路就能暢銷的時代早已過去,過去書籍行銷的模式早該改變。
所以你說這本書為什麼會暢銷?除了使用的行銷方式之外,這真的是一本好書,顛覆了許多在網路世界法則尚未完全確立前,行銷人該事先改變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