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他好些年,從網路上的網友,互相分享著彼此的學習,也曾邀請他到來分享時間管理的方法。
雖然不住在同一個城市,但藉由臉書知道他在台灣、大陸分別陸續開課,還為騰訊、聯發科、北京清華大學MBA等單位提供時間管理培訓,教導大家成為掌握自己的有限時間,成為幸福行動家。彷彿他的人生持續攀登高峰,心中也非常替他開心。
看似一帆風順的路上,沒想到接下來迎接他的,是2014年的重度憂鬱症….
當時我曾在台北一場工作坊中碰到他,我並不清楚他正面臨第四次重度憂鬱症的侵襲,只覺得怎麼一個過去充滿自信的朋友,瞬間好像老了許多……
原來他的人生,比一般人要顛簸。
他從員林小鎮出發,曾是土木工程師,卻常常被主管電,沒辦法管理好工作上的複雜專案。也曾在國小安親班教英文長達六年,還是在時間管理上持續受挫。 一個機會下他在2000年讀到這本《Getting Things Done搞定》原文書,才知道原來是有方法能夠協助自己搞定工作與時間,這些年來透過學習,逐步改變自己,也走過一次又一次的轉折。
透過這次的訪談,他把這些過程在錄音節目現場如實的與聽眾分享,他不斷反問自己該如何走出在心中持續出現的絕望聲音,重新站起來的方法,除了一定要去就醫之外,還是不斷的學習,讓自己在專業上能服務更多人。
患得患失,不如消失的問題
這個年代,我們隨時處於被詢問跟被干擾,每個人的精神壓力都非常大。
當你每天處於備戰狀態下的神經緊繃狀態,如果又太在意結果讓自己無法鬆懈。情緒上、心情上的低落是可以想像的。更嚴重的就會讓憂鬱症來敲門。
美國曾有調查顯示,將近20%的美國當地居民曾經罹患過憂鬱症,而卻只有50%不到的比例有就醫紀錄。因為憂鬱症,雖然有其共通的症狀表現,但是不同的年齡、性別、社經階層,卻常有著不同的面貌,因此常讓患病的當事人、親友、老師,甚至一般科別的醫師,都認不出其真正面貌。除了情緒、壓力、性格之外,還有遺傳等原因會使人陷入憂鬱症的困擾當中。
當你發現自己人生沒有意義,找不到出口,有莫名而來的憂傷,你得注意一下自己。當你自己有察覺情緒上持續低落,或者你的親友發現你的情形提出建議。別當小事忽略。
管理時間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能更幸福。別讓自己持續在高壓、沒有出口抒解情緒的狀況下。無論如何,別把自己逼太緊,很多時候,適時留點空間讓自己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