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結不結婚,生不生小孩都該懂得幾件事

 

做為一個從小到大都不覺得自己是女生跟男生有什麼差別的人,的確在慢慢長大後,發現人們對於性別的觀感,有許多早已定調的假設。

社會對於做好一個媽媽的角色,究竟有多少期待?

之前因為立委余宛如提出「立法院議事規則」修正,加上「出列席委員及政府首長之三歲以下嬰幼兒,有餵哺或照顧之需要者,不受前項之規定。」《蘋果日報》小編在粉絲頁上分享相關報導時下了「選立委不是給你爽的」、「小孩在場裡哭鬧怎麼辦」等批註引起眾怒,這個事件,造成好多的社會討論,帶小孩去上班、去議會,為什麼不行?如果是個男立委提出的,會是一樣的社會觀感嗎?大家對於做好一個媽媽的角色,究竟有多少期待?

在那個小學生下課後自行走路回家,丟下書包就可以跑到家裡附近空地跟一群鄰居們玩跳高、彈彈珠、競賽尢ㄚ飄,等到爸媽上街呼喊著「回家洗澡吃飯了!」於是一群人一哄而散各自回家。那個年代,抱歉,沒有辦家家酒遊戲,也沒有展示洋娃娃比賽~誰管你是男生女生,會玩的就是好咖!

小時候爸爸媽媽在市場做點小生意,我所記得住家附近常來買東西的媽媽們很少是專職家庭主婦,有西裝店老闆娘、麵包店老闆娘、小吃攤老闆娘、也有在做家庭代工的老闆娘,當然也有公司老闆娘,但每個老闆娘都是身兼數職,白天照顧家裡生意、還要照顧小孩,沒有人會叫他們是職業婦女,因為他們並不是所謂的「在上班」,而是做生意跟生活早已融合在一起,那時候我就覺得這麼媽媽們好厲害!

這年頭,地方興盛的小生意早已沒落,被超市、便利商店、連鎖藥局而取代,因此我們這一代,創業的少,大部分屬於幫人工作的「上班族」,於是乎結婚有小孩的女性,被稱為「職業婦女」,有多少媽媽因為照顧小孩而選擇離開職場回歸家庭?有多少媽媽因為工作需要將小孩送至安親班?有多少媽媽因為要接小孩放學不得已只能選擇自己不一定喜歡但可以正常上下班的工作?

姑且不論薪資多寡、能力高低、個人意願等等因素影響了女性的決定,但Hi~我很少聽到這些是爸爸需要傷腦筋的事情~當然直到自己有了小孩之後,我更明白了

如果社會、政府無法提供家長們更好的育兒教養環境,你一定要先懂這幾件事:

1.結婚,一定得找一個愛你且支持你理想的另一半,千萬別委屈。不然在一起就好,不一定要結婚。

2.如果你結婚了,那就不要對另一半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比如他就是不會把臭襪子放在洗衣籃裡的人,你也不用強迫他,只需要告訴他,洗衣機只洗洗一籃裡的衣服,不然他自己洗。

3.    就彼此多包容些,相處是一輩子的事,畢竟沒有人十全十美。

4.如果想要有小孩,最好懷孕前就約法三章,分配平日家裡的勞動,不然有人機車起來,你還是會被自己濃濃的母愛打敗,做完所有事情但卻心生怨恨而傳遞給孩子且不自知。

5.    不管有沒有小孩,你都可以身體力行,沒有什麼事情女生做不到!

2013年出版的<挺身而進>一書,由臉書的營運長Sheryl  Sandberg 所寫,他引用了大量的數據與研究驗證,也分享了他個人親身的故事,在在都說明了「性別有別,但能力沒有分別」。從他的書上,你可以更明白,在任何時刻,都需要為自己「挺身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