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驗智商,要做什麼啊?是學校要求的嗎?」
小妹妹說:「不是ㄟ,是我自己想知道的。」
「可是,智商多少跟你能做到什麼沒有關係勒~」
「但是,同學的爸媽有帶他去測驗智商指數,我也想知道我的智商有多少。」
媽媽放下手中的書稿回答:「智商高,你覺得開心對嗎?那智商不高,怎麼辦?」
孩子低下頭不講話…….
於是我打開這個TED影片讓他看,短短的六分多鐘影片,改變了這位國小四年級小妹妹的想法….
看完後,他說:「我覺得我很喜歡下圍棋,我可以除了參加圍棋課外,也去教室開放對奕的時間練習嗎?」
BINGO!
這個媽媽,就是我。我手上拿的書稿,就是這位講者的新書書稿。
講者Angela Duckworth是美國新生代的心理學家,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他曾是麥肯錫顧問,當過中小學老師、最後進入心理學領域,研究人生成功的關鍵。
就是這麼湊巧,這書內將我們為何將成功的人都看成是天分或運氣的原因,引用尼采的話來說明
有關天分的報導到處都是。彷彿任何人只要有值得被報導的成就,我們就馬上認定他有過人的天分。
尼采寫道,「因為,只要把天才視為奇蹟,我們就沒有必要拿自己去跟天才相比,發現自己的不足⋯⋯當我們稱某人是『奇蹟』時,也就表示『沒必要跟其相比了』。」
好像真的是這樣,對吧?
我們把朗朗視為天才鋼琴家,卻忘了他從三歲開始持續苦練琴藝的辛苦歲月。他的確有天賦,但還需要加上後天的努力、刻意練習,才能有驚人的成就。
家長們也都想知道孩子的天賦在哪?好可以來好好栽培他,因此我想許多鋼琴老師也都被家長問過這個問題:「我的孩子有這方面的天賦嗎?他需要多久可以練好琴?」彷彿一定需要天賦才能夠有成就的刻板印象,持續在每個世代的家長腦中深根地固。
難道沒有天賦的人,就沒有未來嗎?
從這本書《恆毅力》中,我獲得了解答。
天分或努力,都不是成就的唯一條件
持久熱情X堅持毅力是人生成就更重要的致勝關鍵
恆毅力不是像天賦一樣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培養強化的。書中完整說明了從個人做起如何培養恆毅力的方法,也分享了讓關心孩子爸媽、老師、甚至企業內的領導人如何從環境上塑造培養恆毅力的關鍵。
中文版《恆毅力》將在2016年12月1日上市,而天下雜誌出版即將在2017年1月2日邀請作者來台灣分享(活動傳送門–>報名即送書)
且待我下週分享書中精彩篇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