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學習的方法

學習的原理

小時候為了考試,老師說這題會考,小朋友們立刻用紅筆螢光筆劃下重點,年代、人名、做了什麼事、引發什麼後果,畫線畫線…

出了社會,大多數的人看到書,大部份想到過去慘痛經驗,「ㄊㄚ ㄘㄟˋ , ㄊㄚ ㄘㄟˋ」(台語的讀測…就是讀書)越讀越ㄘㄟˋ(台語的ㄘㄟˋ也是煩躁的意思)

殊不知許多新的技能、知識、方法其實書中早有作者將他一生的經驗寫成有系統、有邏輯、有整理的簡單方法步驟,教會你如何實做應用學習。

人的大腦針對學習可以想像成一條條清楚的神經連結路線。

「大腦越用越靈光」講的就是,透過思考、反覆提取,將可能過去不太連結在一起的神經元刺激他們連在一起,直到你形成習慣,就能形成反射動作,就像在荒煙蔓草、一片無垠的草地上,只要人走多了,自然形成一條清楚的路徑。

field-768601_1280

我們受大腦影響之深,是你我無法想像的大,任何動作思考回應情緒都跟我們的大腦有關。想學習新的知識技能、想不要看過就忘,想能有效記得新看到聽到讀到的新知,想辦法跟你腦中原有的知識能力連結,是最好最快速的學習方法。

碎片化學習時代,資訊量太大,有沒有方法快速學習?

有人選擇聽別人整理過的說書、看整理過後的文章,想在短時間內有效學習,老實說這些方法我也都每天在做,你說有沒有用?對我來說,這些都能是非常好提供新知識觀點的來源,我把他們當成「知識新聞」、「有用的資訊來源」,大概都讓我「知道」而比較難「學到」化成自己的知識系統。

真正能深度學習的方式,在自己「閱讀」,去「上課」演練,尤其在其中你能不能持續思考如何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上,生活上,然後真正去「做」,不斷的練習「實做」,才能成為你真的習慣。所以通常碰到好書,我讀的相當慢。

該怎麼挑書、選書、劃出書中對你來說最重要的那條線?

日本Amazon第一書評家土井英司,也是百萬暢銷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幕後的推手,他兩年內閱讀上千本書—他的書評,五萬人搶著看。在《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菁英閱讀的深思考技術》這本書內分享了他個人如何挑書、選書、閱讀、思考的關鍵,光看目錄相信就能協助大家更有效的畫出能翻轉你想法與未來的那條線

  • 讀商業書不是「消費」,而是「投資」;不是買金飾來滿足自己,而是去挖掘金礦的行動
  • 好的商業書必定要包含「作者的濾鏡」,讀書就是為了透過這個濾鏡觀察,改變你的觀點,改變你輸入腦袋裡的資訊,找出自己與他人的差異點,進而改變這個世界
  • 書的內容好不好看不是重點,書本身就不是一件可供享樂的東西,而是使你人生得以享樂的「工具」之一
  • 別害怕經典的磚頭書,那才是有清楚知識架構還歷久不衰的好書
  • 別犯了沒讀完不甘心的毛病,商業書只要看對自己有幫助的部分即可,實在沒必要整本都看完。換句話說你打開書前必須要清楚自己閱讀的目的
  • 畫線要劃在「原因」上而不是「結果」上,成功無法複製,但如何思考與中間的歷程才是我們能學習的關鍵
  • 閱讀商業書,尤其是企業發展、產業動態的書,要能習得什麼是每個行業的「第一瓶」,就像是打保齡球的第一瓶一樣,哪一瓶打中了你才能勢如破竹。以出版社的第一瓶,就是暢銷書,所以大家都卯盡全力希望自己出的書能受讀者青睞上了排行榜。而書籍的總經銷的第一瓶,是能有快速大量銷售的書店。每個產業都不一樣,從書籍中你能想辦法尋找與分辨

書中還有更多精彩內容,幫助你能快速從商業書上學習到真正可用的思考方法與工具 >>天下雜誌出版《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立體書封300dpi

 

解除焦慮與慌張,從你的大腦開始

人會慌張是自然反應,很難避免,慌張能激發潛能與鬥志,但也可能讓你腦袋一片空白。

身體會累,大腦也會累

曾有一陣子手上許多重要專案,每天半夜才回到家,除了繼續處理未完成的工作,還得哄小孩洗澡、寫功課、睡覺,忙得頭都昏了。

有天早上,匆匆忙忙起床要載小孩去上學,我口中還念念有詞,

「水壺帶了嗎?外套要帶嗎?記得問老師制服還能訂嗎?…」

希哩呼嚕出門後,才發現我穿了一腳涼鞋一腳拖鞋….

 

不僅慌慌張張、頭腦打結,還叨念不停….這種種的情緒反應,除了告訴我們身體太累,加上你的大腦也累了!

睡眠不足,除了隔天精神不好,意志力不會強,專注力也不會好,因為大腦通常在睡眠時將腦中一天代謝的廢物排除,也需要處理一整天接收到的資訊,沒睡好,難怪大腦會當機!

 

慌慌張張成效不彰,找出亂源對症下藥

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狀況?趕著上班、上學不遲到,趕報告、趕進度、趕目標、趕截稿壓力……除了累,人為什麼會慌張?如何能夠管理自己的慌張?

對我來說,大多數慌張的來源來自於以下幾點

  1. 事情太多做不完:工作、功課一山還有一山高,堆積如山做不完
  2. 拖延太久趕死期(deadline):即便早早安排了重要會議或課程的時間,還是會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不只緊張,內心還充滿悔恨
  3. 超出能力很忐忑:太難、超出目前能力範圍,總是內心焦慮、忐忑不安
  4. 急件插件做不到:事情來得太急太突然,時間不夠用,又怕自己交出品質不良的成果
  5. 未知領域做不好:嘗試新的領域,擔心自己做不好的壓力
  6. 重要場合要上台:無論人數多寡,只要要上台,連歐巴馬、五月天也會緊張需要先彩排。
  7. 橫空生出不合理:被凹幫忙做別人份內的工作,業務收到品質不如市場預期的產品要銷售…

以上狀況,每次都令人倍感壓力,更因不同的狀況產生許多負面的情緒,其實無論什麼狀況我們都能好好管理我們的慌張。

這本由日本醫學博士、精神醫學、睡眠醫療醫師-西多昌規所撰寫-管理你的慌張,從腦神經醫學、臨床實證與讀者分享。

慌張其實是一種情緒

人一有壓力,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讓你心跳加速、全身警戒起來。一旦有壓力有時會能讓人專注力倍增,有時會讓你大腦一片空白,反而表現不如預期。

如果你持續處於非常焦慮或緊張的狀態,身體將消耗非常大的能量,一旦做完事情之後身體會非常疲憊,可能需要休息好幾天才能恢復。

除了壓力之外,慌張也會以各種不同的情緒來現身。無論是憤怒、無奈、焦慮、失望…等,這些都代表你的身心處於一個倍感壓力的狀態。

但慌張是種自然的身體保護機制,因此想要管理、消除自己的慌張,你可以這樣做!

幾招學會好好管理你的壓力與慌張

  1. 察覺你的壓力與情緒來源:必須知道自己正處於壓力與慌張的狀態,有些人焦慮的時候會有些小動作,譬如說抓頭髮、咬手指時,這些小習慣出現就會知道自己處於慌張的狀態
  2. 遠觀自己的情緒:任何情緒反應,先退一步想想是真的因為眼前所發生的事所產生的情緒,還是其他事件壓力累積的爆發。
  3. 清空大腦:如同這篇有效運用時間的輕鬆三步驟的概念所提,把頭腦中的待辦事項倒出來、寫下來,圖像紀錄也可以讓你空出大腦,執行該專注的事情。
  4. 做好準備:把最壞狀況先準備好,如上台簡報時,可能因緊張而腦袋空白,記得就得準備120%,讓自己有餘力反應
  5. 以上狀況如果真的都無法排解你的慌張,最後一招,就是把大腦關機,你的大腦累了,是無法好好運作的,再怎麼準備都無用,記得暫停一下,無論是離開現場緩衝一下、趴下來小盹一下、讓自己抽離看個爆笑Youtube影片等等,適時轉換場域,也能轉換心境與腦力。

人需要冷靜,冷靜使人清醒、冷靜使人沈著,也能讓你寬厚豁達。

學會如何控制、轉換心裡的慌,讓自己內外言行都能沈著,不慌也不亂。

 

【王牌獻櫻勤】 No.43 >> 管理你的慌張 >>【Mi-Life生活迷頻道】完整收看 >>完整收聽http://bit.ly/2khL6ba

 

 

不要浪費時間回應別人的生活-有效運用時間的輕鬆三步驟

你每天滑開多少次手機?check多少次FB、Line、Email或 Instagram上的朋友動態或訊息?你是不是也很常被這些訊息或刺激,以為就得立即反應、紀錄、回覆,而把時間花在這裡?

如果你也這樣,別擔心~根據統計超過80%的人們都是這樣,而忽略了當天真正重要該完成的事情。

處在這個訊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被隨時可取的訊息制約。

人的身體需要休息恢復精力,我們的大腦也是。

要讓不斷在處理、運作的大腦休息,我們都需要一些好習慣,適時的讓大腦清空,讓自己能留下空間、時間,一件一件處理好生命中重要的事情。

如何有效運用你的時間-輕鬆三步驟

每個人最有效率的時刻,大多是專心做一件事情,不是兩件或三件,而是一件事。

提高專注力就是有效節省、運用時間的最簡單方法。

Step1:清空大腦

大腦是產生創意的地方,而不是記憶事情的空間,將日常抓住你注意力的雜事,寫下來,放到大腦以外的地方。把腦中突然產生非關當下發生的事情,寫在手上的筆記本、或手機上。這樣讓我們能專心做每一件事情,而沒有壓力。

Step2: 理清與整理優先順序

把該做的事情做成一份份任務清單,同時記得一個待辦是一個動作不是一連串的動作

Step3: 執行與檢視

把每個任務寫成一隻隻的青蛙,定期做檢視,讓自己擁有更好執行力,建立更高的視野。

世上沒有人不愛惜生命,但卻很少人珍惜時間。

你把時間用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王牌獻櫻勤】這集節目邀請台灣首位GTD認證講師張永錫一起分享,從《從早上最重要的3件事》與《搞定》兩本好書中,與大家分享管理時間的幾個絕妙好撇步,讓自己每天的時間花得有意義,而不被大量的資訊或想做的事情追著跑。

錄音的過程中,永錫也透露了他2014年罹患重度憂鬱症的心路歷程。(→生活中只有暫時的難題,沒有永久的煩惱。別讓一時的情緒困住自己。)而當他慢慢從憂鬱症走出來,重新面對世界,所採取的行動是還是不斷學習,讓自己在專業上能服務更多人。

管理時間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能更幸福。

別把自己逼太緊,很多時候,適時留點空間讓自己喘息。

2016.12.5  No.36 【王牌獻櫻勤】如何有效運用你的時間 >>Mi-Life生活迷頻道】完整收看  >>完整收聽  

先用心付出,無論結果好壞,至少無愧於自己

餵養你心中良善的天使

有一個印地安原住民的故事,故事中的父親對兒子說;「我的心中有兩隻狼在互戰。一隻又兇狠又危險;另一隻則是充滿愛心和慈悲心。」

兒子問:「那誰會贏呢?」

…………………

父親說:「我餵養哪一隻,牠就會獲勝。」

曾在書中看過這個故事,這兩隻狼同時存在人類的心裡,人性中既有兇狠殘忍的一面,也有愛與關懷的一面。端看你當下選擇餵養哪一隻狼,牠就會主導你外在的行為。

不管你相信人性本惡或本善,我們仍舊可以選擇在外在顯現出哪些行為。只是你能否在情緒來時的當下,察覺自己快要爆炸,而能停下來檢視自己情緒的來源,進而轉化這些情緒。

暴力逐漸從世界中消失

在這次訪問主談的《人性良善的天使》書中,從數千年歷史人類行為演變的趨勢,提供客觀的數據整理,暴力真的是逐漸在世界中減少,我們正處於人類史上最和平的年代。

歷史中為了領土、食物、奴隸、權力而開戰的鬥殺,人的生命就像雜草一樣無值,動則滅村、滅族,遠古時候的部落紛爭比起20世紀的種族屠殺,前者死亡率高出9倍;中世紀歐洲的兇殺率是現代的30倍以上,奴役、虐待、酷刑折磨已存在千年以上,到了近代成了必須盡快廢止的陋習。即便是仍有戰爭,因戰爭而死亡的人數,比起數十年前也有明顯下降。若非人性已有轉變,你該如何解釋這一切?

作者花了非常多的篇幅書寫歷史中的教訓,但目的是為了讓大家了解,就是因為人們受道德良知餵養的程度也已經到了史上最好的時代。

先行動,就有改善的機會

很多人說,那些正面積極樂觀的說法或文章,都只是說說,我們都不是聖人,怎麼能期待自己做到?

這本書也給了很好的解答。 科學家也從人類的大腦神經運作中,發現了「同理心」的鏡像神經元,而這些神經元並非是天生反射反應,而是可以透過「理智」上有意識的選擇,增強我們的同理心或「自制力」。「道德觀」也讓人們在同一個文化下能應對有據。這些都是讓你我能夠利他、互助的基礎。

瞭解歷史,是讓我們對未來更能想像,更有意識,往心中良善的天使行動。

2016.11.28No.35【王牌獻櫻勤】 >>人性中良善的天使 >>【Mi-Life生活迷頻道】完整收看  >>完整收聽  

PS.大量閱讀也是培養同理心的最佳方式喔^^

那天小孩問我:「媽,我想測驗我的智商有多少?」,這位媽媽是這樣回答的…

「測驗智商,要做什麼啊?是學校要求的嗎?」

小妹妹說:「不是ㄟ,是我自己想知道的。」

「可是,智商多少跟你能做到什麼沒有關係勒~」

「但是,同學的爸媽有帶他去測驗智商指數,我也想知道我的智商有多少。」

媽媽放下手中的書稿回答:「智商高,你覺得開心對嗎?那智商不高,怎麼辦?」

孩子低下頭不講話…….

於是我打開這個TED影片讓他看,短短的六分多鐘影片,改變了這位國小四年級小妹妹的想法….

看完後,他說:「我覺得我很喜歡下圍棋,我可以除了參加圍棋課外,也去教室開放對奕的時間練習嗎?」

BINGO!

這個媽媽,就是我。我手上拿的書稿,就是這位講者的新書書稿。

講者Angela Duckworth是美國新生代的心理學家,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他曾是麥肯錫顧問,當過中小學老師、最後進入心理學領域,研究人生成功的關鍵。

就是這麼湊巧,這書內將我們為何將成功的人都看成是天分或運氣的原因,引用尼采的話來說明

有關天分的報導到處都是。彷彿任何人只要有值得被報導的成就,我們就馬上認定他有過人的天分。

尼采寫道,「因為,只要把天才視為奇蹟,我們就沒有必要拿自己去跟天才相比,發現自己的不足⋯⋯當我們稱某人是『奇蹟』時,也就表示『沒必要跟其相比了』。」

好像真的是這樣,對吧?

我們把朗朗視為天才鋼琴家,卻忘了他從三歲開始持續苦練琴藝的辛苦歲月。他的確有天賦,但還需要加上後天的努力、刻意練習,才能有驚人的成就。

家長們也都想知道孩子的天賦在哪?好可以來好好栽培他,因此我想許多鋼琴老師也都被家長問過這個問題:「我的孩子有這方面的天賦嗎?他需要多久可以練好琴?」彷彿一定需要天賦才能夠有成就的刻板印象,持續在每個世代的家長腦中深根地固。

難道沒有天賦的人,就沒有未來嗎?

從這本書《恆毅力》中,我獲得了解答。

天分或努力,都不是成就的唯一條件
持久熱情X堅持毅力是人生成就更重要的致勝關鍵

恆毅力不是像天賦一樣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培養強化的。書中完整說明了從個人做起如何培養恆毅力的方法,也分享了讓關心孩子爸媽、老師、甚至企業內的領導人如何從環境上塑造培養恆毅力的關鍵。

中文版《恆毅力》將在2016年12月1日上市,而天下雜誌出版即將在2017年1月2日邀請作者來台灣分享(活動傳送門–>報名即送書)

angela-0102

且待我下週分享書中精彩篇章喔^^

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很多時候,踏不出的那一步,可能不是你能力的問題,而是心態。

真正扭轉了自己的意識,才會心甘情願去做那些自己從未嘗試的挑戰。

人生苦樂參半,才是正常人生,達賴喇嘛曾在《逆境中更易尋快樂》這本書中說道:「在我生命歷程中,最困難的時期正是我獲得最多知識和經驗的時期。逆境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困難的時刻可以幫助我們下定決心和增強毅力。」

 

許多人碰到困難挑戰,這些阻撓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面前的障礙,令你感到挫敗的、倒霉的、棘手的、意料之外的問題。那個你怕得要命,或偷偷希望它永遠不要發生的事情,大多數的人動彈不得,呆坐不動,想著這不是事實,但卻「什麼都不做」。

你是不是在面對困難、無計可施時也這樣:恐懼、挫折、困惑、無助、沮喪、憤怒?

老舊思維的政府制度、跟不上時代的思維、我們不滿意工作、我們怪罪老闆、怪罪經濟、怪罪政客、怪罪別人,大多數人抱怨、分享這些事情爛透了的理由,卻什麼也不做,最後只有一聲「唉」跟雙手一攤結束了討論;擔心自己太老、害怕太窮、壓力太大、靠腰自己沒管道、沒後盾、沒自信,眼紅別人、酸言別人………我們多麼擅長將阻擋自己的障礙物分門別類啊!

 

但其實只有一件事情出錯了。就是你不懂自己。

 

不懂自己有多少潛力,不願意相信橫阻在前面的這道牆上其實有道門,等著你找到推出去的門把。而這門把就是我們面對事物的態度與處理方式。

許多書告訴你如何在方方面面上成功,但很少書籍告訴你如何克服失敗、面對障礙、如何處理它戰勝它。正在看的這本書障礙就是道路,這個作者大有來頭,他的第一本書就是暢銷書《被新聞出賣的世界》,也是剛在台灣上市不久卻異軍突起的一本小書《成長駭客行銷》的作者Ryan Holiday,非常年輕的新世代,多年擔任American Apparel 的行銷總監,目前是《紐約觀察家》(New York Observer)的特約編輯。

書中他從千年前的羅馬哲學家皇帝奧里略、亞歷山大大帝寫到老羅斯福總統、柴契爾夫人、更至賈伯斯到歐巴馬都被視為成功典範,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不是因為驚人天賦或過人運氣,而是因為掌握了將阻力轉化為優勢的成功方程式。

我們或許不是這些知名的人物,但這個世界總是不斷的考驗著我們:你值得嗎?你能不能克服這些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挫折?你能不能在逆境中展現真正的實力?

The Obstacle is the Way

許多障礙本身正是考驗你,你是不是懂得自己,願意放手一搏、願意冒險一試,願意把障礙本身,看成「就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