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學習的方法

學習的原理

小時候為了考試,老師說這題會考,小朋友們立刻用紅筆螢光筆劃下重點,年代、人名、做了什麼事、引發什麼後果,畫線畫線…

出了社會,大多數的人看到書,大部份想到過去慘痛經驗,「ㄊㄚ ㄘㄟˋ , ㄊㄚ ㄘㄟˋ」(台語的讀測…就是讀書)越讀越ㄘㄟˋ(台語的ㄘㄟˋ也是煩躁的意思)

殊不知許多新的技能、知識、方法其實書中早有作者將他一生的經驗寫成有系統、有邏輯、有整理的簡單方法步驟,教會你如何實做應用學習。

人的大腦針對學習可以想像成一條條清楚的神經連結路線。

「大腦越用越靈光」講的就是,透過思考、反覆提取,將可能過去不太連結在一起的神經元刺激他們連在一起,直到你形成習慣,就能形成反射動作,就像在荒煙蔓草、一片無垠的草地上,只要人走多了,自然形成一條清楚的路徑。

field-768601_1280

我們受大腦影響之深,是你我無法想像的大,任何動作思考回應情緒都跟我們的大腦有關。想學習新的知識技能、想不要看過就忘,想能有效記得新看到聽到讀到的新知,想辦法跟你腦中原有的知識能力連結,是最好最快速的學習方法。

碎片化學習時代,資訊量太大,有沒有方法快速學習?

有人選擇聽別人整理過的說書、看整理過後的文章,想在短時間內有效學習,老實說這些方法我也都每天在做,你說有沒有用?對我來說,這些都能是非常好提供新知識觀點的來源,我把他們當成「知識新聞」、「有用的資訊來源」,大概都讓我「知道」而比較難「學到」化成自己的知識系統。

真正能深度學習的方式,在自己「閱讀」,去「上課」演練,尤其在其中你能不能持續思考如何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上,生活上,然後真正去「做」,不斷的練習「實做」,才能成為你真的習慣。所以通常碰到好書,我讀的相當慢。

該怎麼挑書、選書、劃出書中對你來說最重要的那條線?

日本Amazon第一書評家土井英司,也是百萬暢銷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幕後的推手,他兩年內閱讀上千本書—他的書評,五萬人搶著看。在《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菁英閱讀的深思考技術》這本書內分享了他個人如何挑書、選書、閱讀、思考的關鍵,光看目錄相信就能協助大家更有效的畫出能翻轉你想法與未來的那條線

  • 讀商業書不是「消費」,而是「投資」;不是買金飾來滿足自己,而是去挖掘金礦的行動
  • 好的商業書必定要包含「作者的濾鏡」,讀書就是為了透過這個濾鏡觀察,改變你的觀點,改變你輸入腦袋裡的資訊,找出自己與他人的差異點,進而改變這個世界
  • 書的內容好不好看不是重點,書本身就不是一件可供享樂的東西,而是使你人生得以享樂的「工具」之一
  • 別害怕經典的磚頭書,那才是有清楚知識架構還歷久不衰的好書
  • 別犯了沒讀完不甘心的毛病,商業書只要看對自己有幫助的部分即可,實在沒必要整本都看完。換句話說你打開書前必須要清楚自己閱讀的目的
  • 畫線要劃在「原因」上而不是「結果」上,成功無法複製,但如何思考與中間的歷程才是我們能學習的關鍵
  • 閱讀商業書,尤其是企業發展、產業動態的書,要能習得什麼是每個行業的「第一瓶」,就像是打保齡球的第一瓶一樣,哪一瓶打中了你才能勢如破竹。以出版社的第一瓶,就是暢銷書,所以大家都卯盡全力希望自己出的書能受讀者青睞上了排行榜。而書籍的總經銷的第一瓶,是能有快速大量銷售的書店。每個產業都不一樣,從書籍中你能想辦法尋找與分辨

書中還有更多精彩內容,幫助你能快速從商業書上學習到真正可用的思考方法與工具 >>天下雜誌出版《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立體書封300dpi

 

就算走錯了,你的人生也不會就此毀了-生命不再後悔的7個建議

活到幾十歲,時間教會了你什麼?

小時候我們以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考上一所好學校,畢業後找到一個好工作,擁有足夠的金錢財富,才能過一個滿足豐盛的人生。

然而時間對每個人都公平,不管你有沒有錢、環境如何,年紀大小、出生在哪裡,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有時我們覺得時間過得超快怎麼一下子一年就過去,但長時間來看5年、10年、30年,時間對人會有很大的影響與改變。

一步一步活到幾十歲,突然發現,雖然一切都不一定是預期中想發生的經過,但無論如何,就算走錯了一步,你的人生也不會就此毀了。而這一步一步都不會白費。

時間教會我們的事

北一女中學姐丘美珍策劃了一本收錄他那屆30年後校友大團聚所摘選出的99個故事,99段人生:時間教會我們的事:給年輕的你,我們用30年歲月驗證的人生。同學們各自走上專業道路。有人專心朝著自己的目標走,有人換了十幾個工作,有人甚至已經離開人世。

歲月是人生的魔法師,我看到:有夢的,實現了;尋找的,尋見了;空虛的,圓滿了;心痛的,療癒了;柔弱的,剛強了。遞上這本書。是我們從人生中習得的功課。

丘美珍

生命不再後悔的7個建議

從這本書與訪問中,我明白了幾件事。

1.不該活在別人的標準下,該關注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

不該關注在別人的意見中,人生最重要的是在每個不同的時間點,學習做出在當下可以有的最好選擇

2.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不管你的生命是否如你預期的想像,都有值得學習分享的地方。(看詳細內容)

3.任何時間想改變,都不會太晚

時間不會白費,所有一切都會變成人生中的養分,只要開始就不會太遲

4.不要妥協走在你不喜歡的路上

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妥協在你不喜歡的路上只是浪費自己寶貴的人生

5.不要被眼前的情境限制住,要為未來的可能機會做準備

當你知道比你厲害、有成就的人背後的努力與準備,你會知道一切都不是運氣。朝向夢想的路上總是崎嶇,不要因一時的挫敗而停下腳步(影音內容

6.就算生命中有一次重大挫折,你的人生也不會因此毀了

經過挫折的歷練與韌性,會幫助你走更遠的路,等到未來你回頭來看,你會知道這些都是化了妝的祝福

2016.11.21 No.34【王牌獻櫻勤】 >>時間教會我們的事  >>【Mi-Life生活迷頻道】完整收看  >>完整收聽  

那天小孩問我:「媽,我想測驗我的智商有多少?」,這位媽媽是這樣回答的…

「測驗智商,要做什麼啊?是學校要求的嗎?」

小妹妹說:「不是ㄟ,是我自己想知道的。」

「可是,智商多少跟你能做到什麼沒有關係勒~」

「但是,同學的爸媽有帶他去測驗智商指數,我也想知道我的智商有多少。」

媽媽放下手中的書稿回答:「智商高,你覺得開心對嗎?那智商不高,怎麼辦?」

孩子低下頭不講話…….

於是我打開這個TED影片讓他看,短短的六分多鐘影片,改變了這位國小四年級小妹妹的想法….

看完後,他說:「我覺得我很喜歡下圍棋,我可以除了參加圍棋課外,也去教室開放對奕的時間練習嗎?」

BINGO!

這個媽媽,就是我。我手上拿的書稿,就是這位講者的新書書稿。

講者Angela Duckworth是美國新生代的心理學家,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他曾是麥肯錫顧問,當過中小學老師、最後進入心理學領域,研究人生成功的關鍵。

就是這麼湊巧,這書內將我們為何將成功的人都看成是天分或運氣的原因,引用尼采的話來說明

有關天分的報導到處都是。彷彿任何人只要有值得被報導的成就,我們就馬上認定他有過人的天分。

尼采寫道,「因為,只要把天才視為奇蹟,我們就沒有必要拿自己去跟天才相比,發現自己的不足⋯⋯當我們稱某人是『奇蹟』時,也就表示『沒必要跟其相比了』。」

好像真的是這樣,對吧?

我們把朗朗視為天才鋼琴家,卻忘了他從三歲開始持續苦練琴藝的辛苦歲月。他的確有天賦,但還需要加上後天的努力、刻意練習,才能有驚人的成就。

家長們也都想知道孩子的天賦在哪?好可以來好好栽培他,因此我想許多鋼琴老師也都被家長問過這個問題:「我的孩子有這方面的天賦嗎?他需要多久可以練好琴?」彷彿一定需要天賦才能夠有成就的刻板印象,持續在每個世代的家長腦中深根地固。

難道沒有天賦的人,就沒有未來嗎?

從這本書《恆毅力》中,我獲得了解答。

天分或努力,都不是成就的唯一條件
持久熱情X堅持毅力是人生成就更重要的致勝關鍵

恆毅力不是像天賦一樣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培養強化的。書中完整說明了從個人做起如何培養恆毅力的方法,也分享了讓關心孩子爸媽、老師、甚至企業內的領導人如何從環境上塑造培養恆毅力的關鍵。

中文版《恆毅力》將在2016年12月1日上市,而天下雜誌出版即將在2017年1月2日邀請作者來台灣分享(活動傳送門–>報名即送書)

angela-0102

且待我下週分享書中精彩篇章喔^^

「成長駭客行銷」暢銷的背後

 

閱讀是我的工作,每天該閱讀、處理的字數應該超過幾萬字,也因此比其他人有機會第一手與尚未上市的書籍接觸。

話說每年年底除了衝刺業績外,出版社還有的重要工作就是處理庫存與清倉尚未出版的書籍,總編輯會把手上已經談好出版、或買下版權多時的書重新review一次,看哪些書籍出版時機不再,或者是當時尚未有全書稿就買下版權後,拿到全書稿後卻發現跟預期不符合的書籍,就得考慮是不是放棄出版。

那天我的信箱裡躺了三本書稿,其一就是這本「Growth Hacker Marketing」,光看到書名就讓我驚為天人,這不就是那時網路圈造成爭議不斷的話題嗎?

Growth Hacking的觀念其實在矽谷早已風行好幾年,台灣許多在網路行銷上做的很好的朋友也都是用這個概念在行銷,只是沒有使用「駭客行銷」來解釋說明自己的操作方式。自從XDite開始以Growth Hacking的名稱開課,針對對網路行銷不一定很熟悉的人招生,一夕之間場場爆滿,開課就秒殺的口碑傳了開來,在網路上造成了褒貶不一的評論,引起一陣喧嘩,許多人開始對這個名詞開始好奇、進而瞭解。

我快速瀏覽了稿子後,真覺得這本書顛覆了過去許多傳統行銷的概念,而且輕薄短小,強調心法,對讀者來說可以花很短的時間就能得到最新的觀點。因此立馬跟總編輯討論,建議不是不要出版,而是盡快出版。

這本書上市一個月後就銷售破萬本,除了幾位網路圈的朋友幫忙試讀分享推薦外,還有一個巧到不行的機會,讓這本書尚未上市前就已經團購超過650本,用的就是書中的方法「成長駭客行銷」。

這麼戲劇化的暢銷背後,其實代表幾件事,也跟這本書的重點有關。

1.    成長駭客行銷正是以更科學、更能衡量成效的方法,專注在Who 與Where

網路連結世界的時代,出版到底是不是夕陽產業?書籍是不是會被網路取代?在我來看,除非出版社不清楚你的讀者是誰?他們在哪裡?不然書籍一定有市場,只是這個市場有多大多小,該用什麼方法接觸到他們而已。而根據評估的市場銷售量能不能至少讓這本書小賺,還能真的對讀者有益。(當然出版社都希望本本大暢銷,隨便都賣個10萬本XD)。

 

2.    做品牌,不如注重消費者口碑

出版市場更該這樣,大多數的讀者在意的是這本書能否幫我解決問題、滿足需求,或調劑身心、獲得新知,哪家出版社所出的書籍對讀者選書買書決策的重要性大為下降,現在有許多暢銷知名作家如吳祥輝、汪培廷都自行成立出版社出版自己的新書,他們持續書寫相關領域,培養粉絲也透過各式活動或網路社群持續與他的讀者溝通。

3.    不知道哪裡找到你的客戶,表示你不瞭解這個商品,根本不該推出

書籍出版市場從2010年367億下降到2015年約末180億,五年來下滑近50%,而新書的品項數卻僅下降2%維持近4萬種,國際書展冷清清,實體書店一間間關門。讀者的閱讀習慣改變,上網時間大增,爭奪注意力與眼球,在在都顯示了把好書鋪上通路就能暢銷的時代早已過去,過去書籍行銷的模式早該改變。

所以你說這本書為什麼會暢銷?除了使用的行銷方式之外,這真的是一本好書,顛覆了許多在網路世界法則尚未完全確立前,行銷人該事先改變的心態。

學會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擁有滿足的人生

每個人對於平衡的定義不同,有人覺得工作與生活必須平衡,有人覺得能把工作融入生活才是投入。還沒有小孩前,我是後者。但有了小孩之後,我卻經常被孩子、工作追得昏頭轉向

曾經為了公司重要的活動,直到晚上11點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看到還是幼稚園的女兒在客廳裡撐著頭打盹等著媽媽回家,心裡非常愧疚。孩子也曾問我:「媽媽,你可以是一般員工不是總監嗎?這樣你就可以早點下班回家陪我。」我只能苦笑,說不出話來。

一直以來我非常羨慕時間管理良好,又有充足支援系統可以幫忙照顧小孩,既能在工作上投注心力,又能把家庭照顧得很好的女性。

因為誰不想要優雅地在工作與家庭間穿梭,而非狼狽不堪地趕來趕去,讓自己的生活品質只能是在及格邊緣?但時間就是只有這麼多,不管我們多想要親力親為每件事,都不可能做得到。

 

就是因為「沒時間」,才能什麼都能辦到

無意間,發現了這本書《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光書名就讓我忍不住點進去立馬下手購書,收到書後更是抱著一口氣看完。作者是日本的婦產科醫師吉田穗波,在他大女兒剛滿一歲時,因肺炎引發氣喘,為了照顧小孩在工作和家庭多頭奔忙中,反而讓他因有感於「若要改變現狀,只能積極提升自己的程度。」而興起再進修的念頭,從申請入學哈佛、準備考試到錄取,只花了半年的時間。現在已經是五個小孩的媽。

是這本書太適合我,值得多看幾遍,值得寫下來跟各位忙碌的媽媽分享。

1. 有清楚的目標,草率計畫就可立刻行動

很多時候想太多,反而裹足不前,一事無成。只有行動才能一步步往前。無論你打算開始做什麼事情,或挑戰什麼新領域時,當你可以樂觀,保持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是一個強大的武器。當然你一定會吃盡苦頭,但也會帶領你前往新的起點。

2.「亂成一團」是一定的

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其實在那些女強人招牌下的她其實亂七八糟。只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亂成一團是一定的、不及格也沒關係,只要最終的目標有達成就好。只要我們善用「每分鐘的密度」,發揮每分鐘的價值,懂得如何「分配時間」與降低標準。因為要求完美,就什麼事情都完成不了。

作者就曾為了填寫報名表格,把表格、影印好的證件、剪刀、膠水放進包包中,在他通勤的電車上開始剪貼書寫了起來,那怕只是寫了一行名字,他都覺得開心,前進了一步,也曾只能參加40分鐘的讀書會也一定要去,那怕只有跟幾個人互動分享,都覺得學習的喜悅。(好強大的樂觀力量啊XD)

3. 重點不是「時間管理」,重點是「情緒管理」

沒時間的障礙所形成的高牆,阻擋在我們前面,此刻你必須把這道牆看成是「有道把手的門」,啟動就能開門穿越。

對自己寬容一點,標準訂低一點,不再要求完美百分百,包容生活中的小混亂,將生活中碰到的麻煩視為理所當然,壓力就能小一點、情緒的緊繃也能夠得到舒緩。

沒時間像是一種困境,當你願意抬起頭,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到」,你的大腦就會自動為你找出路,你的身心會往目標前進。然後用一種明確的信心與莫名的信心,塞滿你的心。重點不在成功或失敗,而是心想「能成」而激發鬥志更為重要,到最後你會發現無論你是否真正達到原來目標,都離你開始時前進了好大的一段距離。

忙碌的媽媽們放寬心(也告訴我自己),別再用高標準檢視自己。

我們得要學會接受生活裡的大小事情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擁有「滿足的人生」。

專注才是力量?其實經常分心的人擁有更高的創造力

在這個科技、手機、訊息無所不在的年代,我們非常容易被手機上的「叮咚」聲所干擾,Check email、回覆line、上臉書、搜尋資訊…..根據AC尼爾森媒體調查,台灣消費者每天平均花3.5小時在網路上,消費者多螢生活已成新常態。

我承認自己是一個非常容易分心的人,對任何事都有興趣,都想研究摸摸看、實驗看看,加上工作需要接觸大量的資訊,什麼事都想做又有做不完的事,到底該怎辦….嗚嗚….直到遇見這本《跟著大腦去旅行》,讓我稍稍鬆了一口氣。

 

容易分心是壞事嗎?只有專注才有力量嗎?

人們花了許多時間上網,並非就是「分心」。譬如說你本來是要查詢資料、回email,這不是分心,你上FB上滑朋友的訊息與分享的文章,這也不是分心,而是你有意識的選擇把時間花在網路上。

那什麼是「分心」呢?如果你上網google資料當下,突然看到一個你想買的商品在網路上特價,因此你轉開一個新的分頁一查究竟,「天啊!真的很便宜!」你又開了新的分頁搜尋這個產品其他地方的售價,於是你開始比價了起來!選了一個你覺得很便宜的網站,點進去發現差300元就能再打八折,於是你開始瀏覽這個購物網站想看看有什麼東西可以買來湊折扣……你突然從搜尋研究報告資料,到最後卻花了時間在購物網站上,而非原先安排好該做的事情上,這才是分心。

我們日常生活中需要集中精神、專注心力投入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不管是上課、工作、讀書、聽演講、寫作、開會、與客戶交談等,但是人們總是容易在專心的時候分神,岔開了心思想到明天要交的報告、中午突然想吃什麼、未繳的帳單等等….以致於心思不在你所在的現場,有時候更漏聽了重要的資訊。

 


分心的時候,大腦到底恍神去哪裡了?

《跟著大腦去旅行》的作者Michael C. Corballis是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榮譽教授也是優秀的心理學家,研究興趣是認知神經科學及語言的進化,作者在書中帶著讀者了解,我們之所以分心神遊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記憶,進一步連結事物,才能發揮後續的創造力!

專注是因為大腦過濾掉無關的訊息

人類的大腦超過1,000億個腦神經細胞,每秒鐘可以處理上百萬個訊息,能夠記錄、接收所有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五官所記錄的「所有訊息」,然而我們能夠「意識」到的東西,其實只有非常非常小的一部份。而「專注」就是你有意識的過濾掉「無關」的訊息,選擇只專心在某些事情上。容易分心的人表示他的大腦過濾機制比較不同,「關不住」太多資訊,,它會讓不相干的訊息跑進來干擾到你。擁有這種特質的人,自然比較容易分心。

 

經常分心的人擁有更高的創造力

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容易分心的人,往往擁有較高的創造力。因為他們沒有辦法過濾太多「無關訊息」,在他們的大腦裡總是同時存在很多嘈雜的訊息,而這些訊息的存在,不知何時就會被他的大腦重組迸發出全新的結果。這就是創造力。

不專心的時候,大腦在做什麼?

無論空閒或從手邊工作分心時,大腦都在活動。這樣的狀態書中稱為「預設模式網絡」,包含了大片的腦部區域,主要是不直接涉及認知或回應外在世界。你可以把大腦想成一座小城,居民平時各忙各的,但如果有大事發生如足球賽,大家會通通擠到足球場,結束之後又開始各忙各的。這小城內平日的運作就是大家分心神遊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

別再以為只有右腦才能發揮創造力

書中許多研究與實證分析顯示,當人們在執行創意認知活動時,研究人員發現他們腦中活化的區域包括:與執行功能有關的額葉(frontal lobe)以及與神遊有關的預設模式網絡。受試者並沒有特別重用其中一邊腦。創造力來自腦中遍佈的經網路的可能性本來就高於通通擠在右腦。

 

「創造力,就是把事物連結在一起。當你問創意人是如何辦到的,他們會有點心虛,因為他們並非真正動手做,而是用眼看。他們不是去做,而是看到新的連結自身過去的經驗,轉化成新的事物。」-賈伯斯(Steve Jobs)

 

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家長、老師們,如果你的學生、小孩、甚至你自己也容易不小心分心的話,別把分心當成罪大惡極,分心時大腦也還是在運作的,更可以幫助鞏固你的記憶,別把自己逼得太緊。

有點時間分心神遊,也是快樂與創造力的來源喔!

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很多時候,踏不出的那一步,可能不是你能力的問題,而是心態。

真正扭轉了自己的意識,才會心甘情願去做那些自己從未嘗試的挑戰。

人生苦樂參半,才是正常人生,達賴喇嘛曾在《逆境中更易尋快樂》這本書中說道:「在我生命歷程中,最困難的時期正是我獲得最多知識和經驗的時期。逆境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困難的時刻可以幫助我們下定決心和增強毅力。」

 

許多人碰到困難挑戰,這些阻撓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面前的障礙,令你感到挫敗的、倒霉的、棘手的、意料之外的問題。那個你怕得要命,或偷偷希望它永遠不要發生的事情,大多數的人動彈不得,呆坐不動,想著這不是事實,但卻「什麼都不做」。

你是不是在面對困難、無計可施時也這樣:恐懼、挫折、困惑、無助、沮喪、憤怒?

老舊思維的政府制度、跟不上時代的思維、我們不滿意工作、我們怪罪老闆、怪罪經濟、怪罪政客、怪罪別人,大多數人抱怨、分享這些事情爛透了的理由,卻什麼也不做,最後只有一聲「唉」跟雙手一攤結束了討論;擔心自己太老、害怕太窮、壓力太大、靠腰自己沒管道、沒後盾、沒自信,眼紅別人、酸言別人………我們多麼擅長將阻擋自己的障礙物分門別類啊!

 

但其實只有一件事情出錯了。就是你不懂自己。

 

不懂自己有多少潛力,不願意相信橫阻在前面的這道牆上其實有道門,等著你找到推出去的門把。而這門把就是我們面對事物的態度與處理方式。

許多書告訴你如何在方方面面上成功,但很少書籍告訴你如何克服失敗、面對障礙、如何處理它戰勝它。正在看的這本書障礙就是道路,這個作者大有來頭,他的第一本書就是暢銷書《被新聞出賣的世界》,也是剛在台灣上市不久卻異軍突起的一本小書《成長駭客行銷》的作者Ryan Holiday,非常年輕的新世代,多年擔任American Apparel 的行銷總監,目前是《紐約觀察家》(New York Observer)的特約編輯。

書中他從千年前的羅馬哲學家皇帝奧里略、亞歷山大大帝寫到老羅斯福總統、柴契爾夫人、更至賈伯斯到歐巴馬都被視為成功典範,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不是因為驚人天賦或過人運氣,而是因為掌握了將阻力轉化為優勢的成功方程式。

我們或許不是這些知名的人物,但這個世界總是不斷的考驗著我們:你值得嗎?你能不能克服這些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挫折?你能不能在逆境中展現真正的實力?

The Obstacle is the Way

許多障礙本身正是考驗你,你是不是懂得自己,願意放手一搏、願意冒險一試,願意把障礙本身,看成「就是道路」。

不管你結不結婚,生不生小孩都該懂得幾件事

 

做為一個從小到大都不覺得自己是女生跟男生有什麼差別的人,的確在慢慢長大後,發現人們對於性別的觀感,有許多早已定調的假設。

社會對於做好一個媽媽的角色,究竟有多少期待?

之前因為立委余宛如提出「立法院議事規則」修正,加上「出列席委員及政府首長之三歲以下嬰幼兒,有餵哺或照顧之需要者,不受前項之規定。」《蘋果日報》小編在粉絲頁上分享相關報導時下了「選立委不是給你爽的」、「小孩在場裡哭鬧怎麼辦」等批註引起眾怒,這個事件,造成好多的社會討論,帶小孩去上班、去議會,為什麼不行?如果是個男立委提出的,會是一樣的社會觀感嗎?大家對於做好一個媽媽的角色,究竟有多少期待?

在那個小學生下課後自行走路回家,丟下書包就可以跑到家裡附近空地跟一群鄰居們玩跳高、彈彈珠、競賽尢ㄚ飄,等到爸媽上街呼喊著「回家洗澡吃飯了!」於是一群人一哄而散各自回家。那個年代,抱歉,沒有辦家家酒遊戲,也沒有展示洋娃娃比賽~誰管你是男生女生,會玩的就是好咖!

小時候爸爸媽媽在市場做點小生意,我所記得住家附近常來買東西的媽媽們很少是專職家庭主婦,有西裝店老闆娘、麵包店老闆娘、小吃攤老闆娘、也有在做家庭代工的老闆娘,當然也有公司老闆娘,但每個老闆娘都是身兼數職,白天照顧家裡生意、還要照顧小孩,沒有人會叫他們是職業婦女,因為他們並不是所謂的「在上班」,而是做生意跟生活早已融合在一起,那時候我就覺得這麼媽媽們好厲害!

這年頭,地方興盛的小生意早已沒落,被超市、便利商店、連鎖藥局而取代,因此我們這一代,創業的少,大部分屬於幫人工作的「上班族」,於是乎結婚有小孩的女性,被稱為「職業婦女」,有多少媽媽因為照顧小孩而選擇離開職場回歸家庭?有多少媽媽因為工作需要將小孩送至安親班?有多少媽媽因為要接小孩放學不得已只能選擇自己不一定喜歡但可以正常上下班的工作?

姑且不論薪資多寡、能力高低、個人意願等等因素影響了女性的決定,但Hi~我很少聽到這些是爸爸需要傷腦筋的事情~當然直到自己有了小孩之後,我更明白了

如果社會、政府無法提供家長們更好的育兒教養環境,你一定要先懂這幾件事:

1.結婚,一定得找一個愛你且支持你理想的另一半,千萬別委屈。不然在一起就好,不一定要結婚。

2.如果你結婚了,那就不要對另一半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比如他就是不會把臭襪子放在洗衣籃裡的人,你也不用強迫他,只需要告訴他,洗衣機只洗洗一籃裡的衣服,不然他自己洗。

3.    就彼此多包容些,相處是一輩子的事,畢竟沒有人十全十美。

4.如果想要有小孩,最好懷孕前就約法三章,分配平日家裡的勞動,不然有人機車起來,你還是會被自己濃濃的母愛打敗,做完所有事情但卻心生怨恨而傳遞給孩子且不自知。

5.    不管有沒有小孩,你都可以身體力行,沒有什麼事情女生做不到!

2013年出版的<挺身而進>一書,由臉書的營運長Sheryl  Sandberg 所寫,他引用了大量的數據與研究驗證,也分享了他個人親身的故事,在在都說明了「性別有別,但能力沒有分別」。從他的書上,你可以更明白,在任何時刻,都需要為自己「挺身而進」。

學校學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做什麼

 

 

你覺得在學校念什麼才能成為記者?念什麼才能當插畫家?才能創業?才能當行政秘書?才能修車?才能當講師?才能做行銷工作?還有各行各業千百種以上工作職務,是不是一定得念什麼科系才能具備有不同工作需要的能力?

 

小時候爸爸媽媽都說把書讀好,考上好學校,才有好將來,但一路下來我們在學校裡不斷應付考試,學會考試作答的方法,讀到連書中出現題目哪句話在哪裡都已經印在腦中,讀到光看完題目,就知道答案的技巧,在該思考自己喜歡什麼、有興趣做什麼的時間點,我們只培養了自己考試的能力,於是乎上了大學,有了大片自己可以運用的時間,很多人開始不知道自己念的科系將來可以做什麼工作?不清楚自己的未來、不明白自己到底可以做什麼……..

 

如果你也這樣,別擔心,應該有超過80%的人跟你一樣,你一點也不孤單寂寞。

如果你現在清楚了,那也得恭喜你,不是到了人生的最後一刻才知道:你想做什麼才重要。因為我們都不想要像個生命的過客,坐看時間流逝,卻而一事無成。

但如果真的還是不明白該怎樣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沒關係,在這本《走吧,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書內,作者Allyson Lewis分享了七個問題檢視自己的生活狀態,值得我們每天早上起來問問自己。

 

1.   你是否清醒地生活?

生活中總是有許多雜音,導致我們無法過濾出真正重要的東西,因此第一個問題是:如果生命對你有求必應,你對人生有何企求?

 

2.  你有企圖心嗎?

如果說理想中的你跟現實有所差距,企圖心就是推動你朝向這個目標伸展的力量。

 

3.  你是否持續的學習成長?

大腦用進廢退,持續學習與成長是讓我們找到更多可能性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成長也能燃起你的熱情,讓你加速擺脫舊的習慣與作法。

 

4.   你全心投入嗎?

當你刻意把精力關注在對你來說最有價值的事情上,也能讓自己隨時準備好掌握任何機會。

5.  你經得起磨練嗎?

惡習難改,大腦喜歡簡單已有慣性的行動,但當你願意把自己推出舒適圈中,才能看到自己更多可能性。

6.  你處於順流的狀態中嗎?

處於「順流」狀態,代表你做這件事情,不需別人催促,自己就想深究思考,做這件事時你會忘記時間的存在。 這件事也是你天賦所在,能比別人做得更快更好的能力。

7.   你有信仰嗎?

信仰不一定是信那個宗教,而是你是否相信宇宙間有著更大的力量,串連我們的人生,而你也相信每一刻都是最好的安排。

每個人都想要有意義的人生,無論是自我成就或貢獻他人,當你能跟自己的人生目的做連結,生命就會回應你,將你所需的資源,一件一件送到你面前。

 

花點時間,想想前面的七個問題,可以幫助你思考自己的生活重心是否放對地方,無論你是否已經找到人生的意義,回答這些問題,你就已經踏上重新發掘自己的旅程,讓這些問題帶領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別再坐看生命的流逝。

走吧,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

 

每天早上醒來,你是否感到期待、興奮?

或者你只是渾渾噩噩,日復一日虛度人生?

你覺得你的人生應該更豐富,卻不知道缺了什麼?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熱愛工作,但卻被忙碌的日子、行程塞得滿滿,疲倦無奈,想知道自己的人生是否只有這樣?想明白究竟一生為何而來?相信這本書會幫助你打開你未啟的心靈,重獲你生命的自由。

這本書<走吧,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說的就是如何發掘你來到世間的意義,發揮你原本身上擁有的獨特能力,有意識的選擇,去做你內心渴望、有興趣的事,當我們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人生從此就會不同。

作者Allyson Lewis 在美國美林證券做了20多年的理財顧問,過著人們欣羨的高薪、高自由的生活,然而卻在她41歲那年,雖然仍然做著他熱愛的工作,卻突然親身遭遇了911事件從死裡逃生,他的好友卻因大腸癌而即將面臨生命的終點。

這突如其來的一生一死,讓他看清了生命的本質,再也沒有藉口,因為生命不在過去、未來,只在這當下的每一刻。而每一刻我們都能有所選擇,你可以選擇。

而我正逢與作者當時相同的年紀,若人們平均壽命為75歲(900個月),我已經劃去500格,只剩下不到一半的日子,我驚覺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多時間,空想該做什麼,還不如起身行動,而你把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會在哪裡。

「為了創造有意識的生命,我們都必須好好選擇,你做出的每個決定,都會影響你的人生。」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但卻會不斷的拖延,以為自己在思考該做不該做?明白對於未來會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會不會有更好的機會?能不能有更好的選擇?別傻了,這樣思考,你只會更裹足不前,只會更加不斷拖延,當你不選擇改變,其實就是選擇維持現狀,於是一年後、三年後、五年後,你跟今日不會有所不同。

「你需要一套生活系統,來提醒自己生命中的輕重緩急。」

人的大腦非常厲害,在一秒中超過萬則以上的訊息進入我們腦中,而大腦會自動選擇喜歡的、容易的事物來關注,因此在書中同時也介紹了Allyson Lewis所創造出來90天的計畫,透過讓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你最在意、最重要的事情身上,持續不斷學習、重複學會的行為,直到新的習慣的養成,直到你的習慣幫助你創造更好的生活。

你想在三個月之內學會寫作、還是精通程式語言、學會網路行銷、能上台侃侃而談、想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把他通通寫下來,先不考慮達成的機會有多少,然後找一個不被打擾的時間空間,運用書中的方法與建議,為自己寫下三個月的計畫,然後執行,不為外界所動的執行,為自己每天找出早上七分鐘、晚上七分鐘的時間反芻回饋你寫下與做到之間的差異,然後設定明天的行動,如此一來三個月後你會看到自己的改變。

如果說一個人來到這世界,就是來學習與體驗的,學習如何貢獻世界、體驗生活的美好、人群互動的溫暖,我們都該盡力去發光,因為人身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