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好影片、影音行銷更到位的關鍵

根據2017《BBC中文網》報導,最新調查顯示,16歲至25歲的英國年輕人最嚮往的職業是當Youtuber或部落客,其次才是體育健將、醫生、政治家和音樂家。有將近四分之三的受調者承認,自己嚮往這種從網路上賺錢甚至發大財的行業,也有不少人嘗試做過。

別說英國了,連我女兒的同學們也都紛紛自己開設Youtube頻道分享自拍少女們最喜愛的軟軟或史萊姆開箱影片,互相合作頻道增加彼此的訂閱數,更有10幾歲女孩們除了拍影片還製作產品網路上或市集裡銷售。

這是個人人能發聲、青菜蘿蔔都有人愛的自媒體社群時代

直播賣海鮮、KUSO影片表達獨特觀點早已見怪不怪,無論你是企業內的行銷、銷售人員,醫生、講師,想在網路上宣傳產品、理念,甚至想建立品牌的個人不懂拍片剪片實在會慢人一拍。

自學影片拍攝宣傳其實有方法套路可以學習,微電影協會秘書長賴麗雪建議大家先做好四件事

  1. 學會如何利用鏡頭講話:依據你的腳本與影片用途,熟悉不同的鏡頭有不同的講話方式
  2. 學會故事如何加料:就是編劇的方式,每個人介紹一個產品可以有千百種不同方法,有古阿莫式的俏皮也可以是李季準式的專業
  3. 拍攝技巧:如拍攝手法、剪輯、配音等都屬此類
  4. 影片行銷➤影片中分享完整影音行銷關鍵點,傳統電視媒體和網路自媒體該如何相互搭配➤

想要自學拍片的技巧,Shary也教我們他自己學習的精華五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借片,你喜歡什麼類型的影片,先去把他找出來,把這個影片借來當成是你的demo。借好片之後,第二個步驟就拆解它,逐格研究它如何運鏡、對白怎麼樣設計,你大概會知道說這個影片的人物音樂是怎麼安排在鏡頭前出現。第三個步驟是解片,揣測為什麼導演要這樣拍,某個場景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文案為什麼要這樣寫,關於你自己的詮釋方法,也有許多書籍教大家拆解的方法。第四個步驟是摹片,就是模仿這支影片來拍片,拍出一支幾乎一模一樣的影片,在過程中你就能獲取自己的真實的經驗,了解拍攝與實際產出中間的落差,再來調整。最後一個步驟就是創片,創作屬於自己的影片。

Shary也強調許多人一開始的學習就直接走到創片,拍得好的很少,因為不清楚影片想呈現的氛圍與調性,不瞭解該怎麼設計影片節奏等。基本上很多實做的能力是無法速成的,但以Shary看過與許多導演合作處理過這麼多微電影,借別人的片子去拆解、模仿的學習方式是最快速的,你不需要去研究許多技巧的細節,直接先透過模仿的過程體驗,之後再回頭去翻書、在網上找資料,就能比一般人更快速的學會自己拍出好影片的方式了。

每個人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亮光,學習運用影音散發更耀眼的美好。

王牌獻櫻勤】 No.48>> 自學自創自由的人生秘訣 >>【Mi-Life生活迷頻道】完整收看 >>線上完整收聽
延伸好文➤Shary自學自創自由的人生歷程

 

 

 

 

 

自學、自創、自由的人生

每一次的困頓,都會是一次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目標,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每一次轉換的重要關鍵,就是不要停繼續往前走,跟著趨勢,才能借力使力,事半功倍。

從傳統紙媒、網路行銷,再到目前正夯的影音自創,中華民國微電影學會秘書長賴麗雪的人生體現了時代的轉變。


Shary賴麗雪是我上超級簡報力課程的同學,上課時並沒有太多機會跟她接觸,直到上台發表的那一天,看到她自告奮勇第一個上台演練,我心想她真的非常有勇氣!直到採訪他的那天,才知道他人生的每一步都在充滿不確定的未來,勇敢的踏出去。

挫敗是老天為你開的另一扇窗

她曾是報社記者,在2000年網路泡沫化時,義無反顧結束報社的工作。從平面轉戰網路行銷,她形容自己是趴在地上滾了五年,摸索著如何往前,才覺得自己是個網路行銷業界的人。而後迎來的第三段職涯卻是人生的挫敗-被裁員。不過總也是老天的安排,挫敗是老天為你開的另一扇窗,她利用這段時間開始研究新媒體的議題,當老東家成立微電影協會邀請她一起參與,他告訴自己用兩年的時間來研究,無論結果如何,總是讓自己更瞭解一個領域。

尤其若你有經濟壓力時,別說被裁員你會因此心情低落跳不出來,就算是轉換跑道你也會瞻前顧後不敢行動。透過Shary的分享,你可以了解其實每一次的困頓,都會是一次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目標,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每一次轉換的重要關鍵,就是不要停繼續往前走,跟著趨勢,才能借力使力,事半功倍。

當然你得在每一個階段給自己清楚的目標,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優勢。訪問中她也分享了他自身自學的經驗。

找到持續推進自己學習的方法

現在早已是各類資訊、能力都能在網路上找到資源學習的年代,而Shary卻早在2005年就開始舉辦讀書會,創立讀人俱樂部,透過一次次的聚會,不但讀書,也認識更多的人。

問他為何會想創立這個讀書會,他笑笑的說自己有人際疏離的傾向,要他主動找朋友很難,不善接受別人對他的幫助。因而透過讀人俱樂部的創立,不只讀書,而是邀請導讀人藉由書籍的內容也分享他的體悟與人生。累積超過百場的經驗下來,也讓她在從事微電影相關的工作時意外的提供了許多的協助。

人不是因為變老而停止學習,而是因為停止學習而變老。

若對自己的個性、能力、特質有清楚的了解,你也可以找到一些方法,展開自我學習的路程。
【王牌獻櫻勤】 No.48>> 自學自創自由的人生秘訣 >>【Mi-Life生活迷頻道】完整收看 >>線上完整收聽
延伸好文➤Shary 教你自學拍出好影片/影音行銷的關鍵

 

 

 

心情不好,日子不會好

讀莊子改變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念理組,交大畢業,對我來說國文、歷史、地理是過去背誦的教材,是幾個讀過考過就忘了的領域,直到工作多年,有幸遇見「莊子」。而我想這是上天的安排,讓這個「莊子」系列的書籍在我任職的公司出版。

初見蔡璧名老師,他一身麻製手染衣,背著小時候我上學時懷念的書包樣式,梳著兩個辮子,帶著他與學生創作圖文漫畫來到,言談之間我才知道原來老師成長於中醫與武術世家,父親師承太極拳宗師鄭曼青,蔡老師13歲就開始寫詩,爾後在台大講授莊子已經19年。

他為什麼想出書,是因為9年前的癌症讓他重新思考人生,也在病中發展出一套融合融合莊子、中醫、太極拳、瑜伽,將太多艱深的原理簡化成用意念引導的身心放鬆術《穴道導引》,也開始花時間與同學們一步步整理他上《莊子》課的教材,無論漫畫或生活案例都是為了能讓同學們能快速吸收,從上課教具轉化而來,成為《正是時候讀莊子》漫畫版書籍、《莊子從心開始》白話生活案例版書籍,來解讀莊子的哲學。

原以為古文經典畫成漫畫要出書,是個冷僻的領域,直到看了書中的內容,對照莊子的原典文句,再看到白話翻譯、再見運用圖像漫畫成為一篇篇的故事,才知道,原來2000年前戰國時代的莊子早已解答了有人類以來,我們苦思不得其解的「我來這個人世的意義是什麼?」「該怎麼在這苦難的人世間找回心身的安頓」的解答。

 

為什麼說,遇見莊子,不但改變了蔡璧名的一生,也改變了許多學生們的生命?

分享蔡老師接受廣播錄音的分享與文字摘要,如何把莊子非常簡單的心法、身法,運用在你獨一無二的人生,讓你所有的心、身糾結迎刃而解。


 

人的一生所懸念的,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的心,而心,則影響我們的一生。

要如何駕馭自己的心,為漫漫人生尋出一條清明澄澈的道路,莊子之道有解。

世界總告訴我們人生要有追求,於是每個人都陷入被環境左右心思的循環中。我們追求順境,面對逆境卻手足無措;渴望快樂,卻對傷心失了界限,任憑它往深淵裡去;知道要去愛,卻無法面對沒有愛的痛苦,苦苦陷於失落的泥沼中。

 

心情不好,日子不會好

現在的資訊更新速度愈來愈快,我們需要得到的知識,或者要回應別人的速度愈來愈多,好像都要必須立刻馬上回應,我們的心其實真的是亂的不得了,跟2000年前莊子所處的戰國年代,其實很相似的。

我們總覺得是外在環境、別人的對待,讓我們心情不好,可是莊子卻告訴我們,其實是你的負面情緒,造成你心身不舒服。

如果我們對於身體健康、人際關係、工作職場都非常在乎,花非常多時間去保養與學習,那保養你的心靈,是更重要的一個功課。

從身體的內在,從你的心情去建構,會讓你充滿生命力,

你可以學習在外在環境不管多惡劣時,讓你能控制、能夠主宰你的情緒,把外在世界的所有的考驗都當成是一場打怪的電玩遊戲,學習你的心靈如何與外在互動,當出現更大的怪獸出現,你會覺得非常興奮,那你會覺得可以挑戰的難度更高了。如果能戰勝這個怪獸,你對抗負面情緒的強度就更強了。

 

穴道導引助我抗癌成功

 

「一套可以輔佐癌三病人從瀕死歸來的身心技術,理所當然,可以讓無病的平人、未罹重症的常人循行而上,遠離病苦,且日益升進,甚至登峰造極。」─蔡璧名

當你的注意力放在周圍的環境,其實你的身體就不可能放鬆,所以穴道導引其實是幫助你把這樣的注意力收回,只放在身體的一個地方。比方說我現在要收緊我的肚臍,那我就注意力在我的肚臍,可是不是我跟肚臍說你用力用力,是我的肚臍真的要去用力,所以你就去收,用力,你的肚臍用力到好像快要貼到你的脊椎,然後再把它放掉。

這套穴道導引的功夫讓需要換心的讀者練了六天,心臟輸出的力量從11到18,可以不用換心了。有食道癌無法進食的讀者,練了三個月開始可以自主進食。

我活著是個意外,如果這麼嚴重的病我都可以因此活下來,那健康的人應該可以更健康了。我受益於「穴道導引」,也希望透過這個書籍能讓更多人受惠。

 

時時關照我們的內心

世界上就有一些事情,是你無法控制的。我們能夠控制的事情還是只有自己。

你可以很愛一個人,你也可以很恨一個人,但你絕對不能讓這樣的愛跟恨,傷害到自己的心靈或身體,這就是底限。

你的心身有沒有受傷,你一定知道的。你覺得跟這個人在一起,你的心是更放鬆的,更容易讓你的心身品質更好的,還是時時擔憂,讓自己傷心的,你一定知道的。

在一個關係裡所引發的情緒是一個最好的過濾網,你可以打從心裡理解,到底這個關係是不是值得經營下去。

 


 

現今是個快速變化的世代,價值轉移、多元呈現讓我們追趕到心焦力竭,環境變化讓我們無所適從。如果能夠不再追求外界的繁華,回到內心追求心身的安頓,學會放下,接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如果學習實用的知識永遠沒有學完的一天,那學習讓自己的心靈安適,在這人間也不該有停止的一天。
正是時候讀莊子,讓自己無論外界的境遇如何都能心安、還能平靜。
【王牌獻櫻勤】 No.47>> 正是時候讀莊子 >>【Mi-Life生活迷頻道】完整收看 >>線上完整收聽

 

 

 

解除焦慮與慌張,從你的大腦開始

人會慌張是自然反應,很難避免,慌張能激發潛能與鬥志,但也可能讓你腦袋一片空白。

身體會累,大腦也會累

曾有一陣子手上許多重要專案,每天半夜才回到家,除了繼續處理未完成的工作,還得哄小孩洗澡、寫功課、睡覺,忙得頭都昏了。

有天早上,匆匆忙忙起床要載小孩去上學,我口中還念念有詞,

「水壺帶了嗎?外套要帶嗎?記得問老師制服還能訂嗎?…」

希哩呼嚕出門後,才發現我穿了一腳涼鞋一腳拖鞋….

 

不僅慌慌張張、頭腦打結,還叨念不停….這種種的情緒反應,除了告訴我們身體太累,加上你的大腦也累了!

睡眠不足,除了隔天精神不好,意志力不會強,專注力也不會好,因為大腦通常在睡眠時將腦中一天代謝的廢物排除,也需要處理一整天接收到的資訊,沒睡好,難怪大腦會當機!

 

慌慌張張成效不彰,找出亂源對症下藥

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狀況?趕著上班、上學不遲到,趕報告、趕進度、趕目標、趕截稿壓力……除了累,人為什麼會慌張?如何能夠管理自己的慌張?

對我來說,大多數慌張的來源來自於以下幾點

  1. 事情太多做不完:工作、功課一山還有一山高,堆積如山做不完
  2. 拖延太久趕死期(deadline):即便早早安排了重要會議或課程的時間,還是會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不只緊張,內心還充滿悔恨
  3. 超出能力很忐忑:太難、超出目前能力範圍,總是內心焦慮、忐忑不安
  4. 急件插件做不到:事情來得太急太突然,時間不夠用,又怕自己交出品質不良的成果
  5. 未知領域做不好:嘗試新的領域,擔心自己做不好的壓力
  6. 重要場合要上台:無論人數多寡,只要要上台,連歐巴馬、五月天也會緊張需要先彩排。
  7. 橫空生出不合理:被凹幫忙做別人份內的工作,業務收到品質不如市場預期的產品要銷售…

以上狀況,每次都令人倍感壓力,更因不同的狀況產生許多負面的情緒,其實無論什麼狀況我們都能好好管理我們的慌張。

這本由日本醫學博士、精神醫學、睡眠醫療醫師-西多昌規所撰寫-管理你的慌張,從腦神經醫學、臨床實證與讀者分享。

慌張其實是一種情緒

人一有壓力,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讓你心跳加速、全身警戒起來。一旦有壓力有時會能讓人專注力倍增,有時會讓你大腦一片空白,反而表現不如預期。

如果你持續處於非常焦慮或緊張的狀態,身體將消耗非常大的能量,一旦做完事情之後身體會非常疲憊,可能需要休息好幾天才能恢復。

除了壓力之外,慌張也會以各種不同的情緒來現身。無論是憤怒、無奈、焦慮、失望…等,這些都代表你的身心處於一個倍感壓力的狀態。

但慌張是種自然的身體保護機制,因此想要管理、消除自己的慌張,你可以這樣做!

幾招學會好好管理你的壓力與慌張

  1. 察覺你的壓力與情緒來源:必須知道自己正處於壓力與慌張的狀態,有些人焦慮的時候會有些小動作,譬如說抓頭髮、咬手指時,這些小習慣出現就會知道自己處於慌張的狀態
  2. 遠觀自己的情緒:任何情緒反應,先退一步想想是真的因為眼前所發生的事所產生的情緒,還是其他事件壓力累積的爆發。
  3. 清空大腦:如同這篇有效運用時間的輕鬆三步驟的概念所提,把頭腦中的待辦事項倒出來、寫下來,圖像紀錄也可以讓你空出大腦,執行該專注的事情。
  4. 做好準備:把最壞狀況先準備好,如上台簡報時,可能因緊張而腦袋空白,記得就得準備120%,讓自己有餘力反應
  5. 以上狀況如果真的都無法排解你的慌張,最後一招,就是把大腦關機,你的大腦累了,是無法好好運作的,再怎麼準備都無用,記得暫停一下,無論是離開現場緩衝一下、趴下來小盹一下、讓自己抽離看個爆笑Youtube影片等等,適時轉換場域,也能轉換心境與腦力。

人需要冷靜,冷靜使人清醒、冷靜使人沈著,也能讓你寬厚豁達。

學會如何控制、轉換心裡的慌,讓自己內外言行都能沈著,不慌也不亂。

 

【王牌獻櫻勤】 No.43 >> 管理你的慌張 >>【Mi-Life生活迷頻道】完整收看 >>完整收聽http://bit.ly/2khL6ba

 

 

如何把念頭挪開,活在當下

想找回全部的生命,找回生命的本質,最簡單的開始就是在每個當下把念頭挪開,對你所有碰到的事情臣服。

接納它,不管好的壞的,你就有辦法讓自己的內在生命跟外在生命能夠整合,回到我們生命最初的本質。

當你懂得放過自己、放過別人、放過這個世界,假如可以放過一切,自然發現念頭也就減少了。

人會有念頭、情緒都是正常的。如何將念頭挪開?如何讓自己活在當下?來聽聽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博士怎麼說。


該怎麼意識到自己的念頭,然後把念頭挪開?

就是因為我們隨時跟著念頭走,所以不會注意到自己已經被帶走了。在《神聖的你》書中有許多方法,一個最簡單方法就是

讓自己抽離,像是你可以看到一切,可以看到這個念頭,可以看到自己的情緒,然後給自己一點空檔,可以察覺到自己的反應,而可以接受自己的反應。

不用責備自己有念頭,念頭是自然的,我們人有身體一定會有念頭。知道自己有念頭,就讓它來就讓它走,只要可以察覺到自己的念頭,任何眼前所發生的事情,讓自己有一個空檔,就能踩一個剎車,念頭自然就能減少。

當然也有很多人說,就是因為我反彈太激烈,對處理事情不愉快、太生氣,所以我沒辦法接受現在這個事情,這樣該怎麼辦?我怎麼踩一個剎車?

我常講那也沒關係,就接受自己沒辦法接受,去接受自己現在在反彈。反彈過以後,知道剛剛在反彈,知道了也就沒有事了,其實真實裡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啊!

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一體的,本來就是完美、神聖的,不會是因為有個念頭,有情緒的起伏,我們就會因此失掉了神聖、失掉了永恆,失掉這個完整的部分。當你知道你不是這個小我,不是現在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不需要把自己的身份投入在這個瞬間,把這個身份投入在這個身體,清楚眼前我所看到的只是我一小部分。

無論你的情緒與念頭是心痛的、是苦惱的,還是憤怒的,你都只是看著它,都可以接受、都可以放過它。一個人要懂得把自己交出來,懂得放過自己,放過別人,放過這個世界。假如可以放過一切,自然發現念頭也就減少了。

你本來就是快樂的,你最多只是「在快樂」

快樂不需外求,我們本來就是愛,就是喜樂,所以只要記得把大腦的制約(condition)、五官的限制把它挪開,快樂與喜樂自然就浮出來了。

活出你本來的樣子,你不需要做,特別去做什麼,才能夠得到快樂,快樂喜悅是你的一部份,是個「在」(Being)的觀念,You can only be happy. 你只能執行你的快樂,你本來就是快樂,你最多只能「在快樂」,它不是通過做來得到的。

人一生活著最大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本質找回來,回到一體,回到你就是快樂、就是喜樂的狀態。

✪2017.2.13 No.46【王牌獻櫻勤】 >> 找回全部的生命,找回神聖的你  >>【Mi-Life生活迷頻道】王牌獻櫻勤節目完整收看 >>完整收聽


✪楊定一專訪內容

活在當下,創造心流的快樂

很多人體驗過心流(Flow)的狀態,當我們很投入、很專注做一件事情時,其實常常會忘記時間的流逝,在那個狀態下,你充滿創造力,充滿動力。

當你完全活在當下,投入每一個瞬間,那所有的瞬間將會連成一串。

把每個瞬間拉長,從一秒拉到一分鐘,拉到一天到一個月,到一年這樣下去,當一個人隨時活在當下,你就能體會永恆的喜悅,也就能找回人生的本質。

如何讓自己投入或活在當下?如何創造心流的快樂與喜悅?來聽聽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博士怎麼說。


該怎麼去投入或活在當下?

最容易的方法,是接收這個瞬間,等於把自己交給這個瞬間,臣服在這個瞬間,讓每件事的發生都能清楚的理解,這些都只是我的一小部分。

無論是好事、壞事、傷心的、憤怒的,就讓自己接受這個「我」所看到的一切,接受所有發生的事情,不待念頭批判。倘若能夠讓自己這樣一步一步的練習,你會發現你的念頭開始減少了,你就能隨時在瞬間活出自己的生命。

很多人會問,那回到當下,是不是就放棄一切投降,是不是就不管別人對我們是好是壞都不反抗也不回應?

其實恰好相反,回到當下只是承認這個眼前的事情已經發生,你去抵抗去抗議都沒有用,它已經發生。

反而你接受它,接收一切無論是好事壞事,自然我們就生命合一,在這合一的過程,我們就進入心流的狀態(Flow)。

當人在心流的狀態下,你會發現很多事情變得很容易,比如畫家、音樂、科學家等,無論在任何領域,只要他投入在當下,他的作品絕對是比用腦費力規劃、去想怎樣做得更有價值時,來得更美更有深度。

 進入心流的狀態就是活在當下

心流就是我們跳出時空,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觀念,它可以幫助人既不煩惱,又能發揮最高的效率。

許多知名的運動員,在他打破紀錄、突破瓶頸時,正是發揮他最高潛能的時候,你問他「當下在想什麼?」大部分的人會回答,他其實當下完全沒有其他念頭,好像是生命帶著他走,該怎麼做就怎麼,但他心裡卻達到一種平靜,身體好像有個更高、更深的智慧帶著他,在那樣的狀況下,他體會到什麼是Eternal now(永恆的現在),也就是說一個瞬間變成兩個瞬間變成3個瞬間…….等等等等持續而成永恆。

當你能臣服於所有發生的事情,知曉所有的事都已經發生,挪開事情帶來的念頭與情緒,投入當下,這種活在當下、拉長瞬間、進入心流所創造的喜悅,是非常難表達的,這種快樂是人間的經驗無法言喻的。


✪2017.2.13 No.46【王牌獻櫻勤】 >> 找回全部的生命,找回神聖的你  >>【Mi-Life生活迷頻道】王牌獻櫻勤節目完整收看 >>完整收聽

✪楊定一專訪內容

人生的真相,就在當下的每個瞬間

人如果不快樂,通常是因為擔憂未來,煩惱過去,而沒有活在當下。

人生的真相一直都在,只是我們不一定能理解或接受。

有人相信前世來生的觀點,有人保持質疑的態度,什麼是人生的真相,如何活出自己全部的生命?來聽聽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博士怎麼說。


如何去看到我們全部的生命,包括內在跟外在的結合?

我們可以將人生看做一場電影,看電影的人會把焦點放在電影的內容,精彩也好,悲傷也好,省思也好。但很少人會注意到放映電影的螢幕,如果沒有這個螢幕也沒有電影。人生的追求,就好像我們想去抓住這部電影一樣,你會捉住的其實是這個螢幕,而這個螢幕從來沒有動過,它其實就是人生的背景(Background),是一個不生不死、無色無形、無限永恆的概念。

人透過大腦運作,注意力僅能侷限在五官所能感受的範圍,讓自己透過這個非常小的範圍,感受到這個世界。五官的感受有限,能夠取得資訊就有限,就好像把拿一把刀把一個整體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然後最多只能看到一小塊。

這一小塊,只是整體的一小點,跟我們的整體比較起來,完全不成比例。如果一體像是一隻大象,人間其實就像小螞蟻,比小螞蟻還小得不成比例,就只能看到一點點,但是我們卻被這個一點點所帶走,一生好像就被洗腦似的,認為這個局限的我就是我的全部。然而通過我們的五官,透過神經系統傳達到你腦中,我們以為是真實的,其實也只是電子訊號,是虛的,但我們這一生就被五官大腦騙走了。

一個人的全部生命,是用五官看不到,也體會不到的,後面有很大的層面,就像是人生的背景(銀幕),從來沒有生過、沒有死過,它是永恆的,等著把我們大腦所帶來的限制制約,把因果、念頭挪開,自然就會轉回到一個更深的層面。而這個更深的層面,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動物也有,連植物、石頭都有,它是我們的本質,我們共同的本質,是整個宇宙共同的本質。


 

✪2017.2.13 No.46【王牌獻櫻勤】 >> 找回全部的生命,找回神聖的你  >>【Mi-Life生活迷頻道】王牌獻櫻勤節目完整收看 >>完整收聽

✪楊定一專訪內容

讓生命帶著我們走

人生最大的目的,就是隨時活在「這裡!現在!」-楊定一

生命中的不快樂,都是對於許多事的追求。現代生活速度快、緊張,需要知道的資訊滿出來,讓我們覺得什麼事都來不及,有種非常慌張的感覺。
你是不是也覺得一切好像都匆匆忙忙,來不及兼顧一切,來不及完成所有想完成的事情?

有沒有想過,那就讓生命帶著我們順著流走,相信一切都是剛剛好,帶我們走到該走的路上?

當你能把自己臣服給生命,給內心,順著流走,沒有念頭、沒有憂慮,從外在走到生命的內在,不是從物質去尋求,去取得,反而從內心去追求,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課。

自2012年認識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博士,當時我負責《真原醫》書籍的包裝文案、行銷訴求與出版上市規劃與宣傳,這本書至今仍是他最暢銷的一本書,累積已經銷售近30萬冊。楊博士的書從《真原醫》、《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從飲食、運動、談到到靜坐、螺旋舞。這次他開始談身心靈的「靈」。帶大家更直白的了解意識的轉化與醒覺。

很開心有機會能在「王牌獻櫻勤」節目中專訪楊博士,從他的觀點來看究竟什麼是一直存在,但我們卻並未認知到的事實。


楊博士說,每一個人出生到世界上,充滿好奇期待,一點小事就能讓你很滿足。一直到懂事、上學,到開始上班做事,在這個世間我們不斷追求,通過大腦創造出許多念相(Thought Font),這些念相所創出的世界是虛的,但我們卻都被這個虛的世界與念頭帶走了。

如果你能把這些念頭、念相擺在旁邊,把自己完全交給生命,把自己完全臣服於生命、給內心。當你沒有念頭、沒有顧慮,臣服於一切來到你身邊的人事物,就看著他來,讓他順順的走,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反而你的生命將從「外在」走往「內在」,從「有」走到「空」。

讓生命帶著你走,不從外去物質層面去尋求取得,而是往內在去找真正的快樂,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一個人要懂得放過自己,放過別人,放過這個世界。在每個當下把念頭挪開,觀察到自己的情緒,臣服於每個當下。

✪2017.2.13 No.46【王牌獻櫻勤】 >> 找回全部的生命,找回神聖的你  >>【Mi-Life生活迷頻道】王牌獻櫻勤節目完整收看 >>完整收聽


✪楊定一專訪內容

他們是家人,不是家具

幾次的親身經驗,讓我對移工們感到好奇與不捨。我們能不能幫助他們什麼?

我的小孩剛出生幾個月住在外公外婆家,媽媽因為腰傷復發,連走路都有些困難,我也不忍再請媽媽幫忙,卻又找不到好的保母。直到鄰居建議我們是不是找個短期的外傭來幫忙度過一段時間。

不符資格的我們找到了仲介幫忙,剛好有個印尼來的玲玲,他的前一個雇主過世,正在等待下一個工作安排,因此答應了我們的要求來家裡幫忙幾個月。25歲的他在家鄉已有了兩個孩子,但先生生病無法工作,因此他才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工作。

玲玲細心又仔細,不但把我家小妞照顧的白白胖胖也幫家裡整理的乾淨舒服,每天夜裡就看著他抱著電話猛發簡訊給遠在印尼的家人。一天夜裡他哭著跟我說,先生病危急需用錢希望我能先借他一萬元從下個月的薪資扣除,我不疑有他就把錢給了他,沒想到過沒幾天他人就不見了。

逃,是制度下的悲劇

我緊張地打電話到處問玲玲的朋友,才知道他躲起來而且還家鄉銀行一大筆錢,他也不知道去了哪裡。他們想到台灣得先支付仲介將近半年的工資,就是因為需要錢才會忍痛離鄉背井到台灣,因此通常印尼的移工要來前,都得先去銀行借錢,才有機會成行。每個月的薪資扣除貸款,給仲介的服務費,大概只剩下不到一萬元。

男性的外籍看護,等了8個月還沒有人雇用他

另一個親身的經驗,是前些時候家中長輩因為跌倒造成顱內出血,緊急送醫持續昏迷,即便醒來也將是需要長期照護,這次火速的辦了手續等待適合的看護時,仲介先安排了一位男性的外籍看護Kao來照顧爺爺。雖然爺爺過了一週後就離開我們,但這段期間,我看著Kao幾乎寸步不離的照顧爺爺直到最後一刻。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男性的看護,Kao從菲律賓來到台灣,應該也才20多歲,才到台灣半年他的前一個雇主就撒手人寰,等待了八個月才等到我們選擇他來工作。

他說大部分的雇主喜歡女性看護,10個當中,有9.5個選擇女生,這沒有工作的八個月,他每天待在仲介提供的屋裡,持續等待有人選擇他去照顧病人,他才有收入。

他們是家人,不是家具

他們都是欠了一屁股債才能來到台灣工作,那幾乎是一個變相的緊箍咒,如果沒有還完錢就回家鄉,其實是比沒有出來工作還更慘。在這個前提下,雇主即便虐待、甚至限制他們行動,不准他們休假,也都只能先忍下來,但如果是你,你怎麼忍?

台灣目前已經有超過70萬的移工朋友,未來老齡化的社會可能需要更多移工看護們的協助。不是只有他們需要工作,你可能也非常需要他們。

沒有了適合的移工,你的公司可能開不了工,沒有了適合的移工看護,你可能必須因此離開工作照顧家人,甚或可能壓垮你全家的經濟。

我們不能再期待他們像工廠裡的機器一樣,插個插頭就運作,希望他像超人一樣什麼都會做。不止照顧病人,最好還能照顧小孩、打掃家裡、甚至可以幫忙做生意…..他們不該是工具,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需要吃飯睡覺,也有情感需求、喜怒哀樂,要交朋友、要跟家人聯絡,也希望有自己的娛樂活動。

創造一個交流互動的環境

 移人Migrants’ Park 就是為了這個需求而存在。

這是臺灣第一個專門報導異鄉人的網路獨立媒體。他們報導移工移民朋友們的日常生活,他們如何在台灣找到他們的人生。

竹科一個菲律賓作業員,因為一個人在台灣很想家,跑去南寮海邊去挖沙子,挖著挖著無師自通學會了沙畫這個技能,後來苦練了3年,從一開始只能靜態的沙畫,到後來可以搭配音樂畫動態的圖案,現在已是一個還蠻有名的沙畫藝術家,是台北市合法的街頭藝人。

但絕大多數的移工移民朋友們卻完全看不懂中文,想像一下如果你一個人在國外工作,卻剛開始連那個國家的文字也看不懂,你其實完全無法融入那個社會,也很難得知在當地的同鄉在那裡生活的如何,如果想要留在當地可以去從事哪些相關的工作等,你需要看得懂的文字來理解。

台灣幾百年來都是移民社會,社會多元且自由,原住民有原民台、客家人有客家台、然而在台灣的東南亞移民工超過70萬的族群,卻鮮少有媒體關注。

讓弱勢發聲

因此移人團隊們在Pressplay平台上發起了募資計畫http://bit.ly/2royty2,將募到的資金作為翻譯費,期望以移民工朋友們的語言,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文字製作報導,從移人編輯總監Asuka(李岳軒)口中得知在他們過去在「四方報」發行實體報刊時,有些異鄉朋友在臺灣看到這份「他們居然看得懂」的報紙時,感動的流下淚來,甚至拿回去彼此傳閱到破破爛爛……。

移人團隊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團體,背後並沒有財源支撐,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卻願意幾乎無償的繼續為移民工朋友寫下去,他們非常需要大家的鼓勵。

一個月100元就能讓移民工朋友的聲音,有管道可以抒發。讓他們的熱情得以持續。

尊重每個人,不因他的身份階層而有所分別。

你所透露的心態,正顯露出你的人品。
再多的財富你也無法帶走,
唯有你留在別人心中的感念,才會永恆。

 

圖片來源

急診室裡的人生

每天看盡生死、搶救生命的第一線,莫過於醫院的急診室。

急診與社會緊密連結,就像天天爆炸的災難現場。醫師要在雜亂無章的空間裡,找到救人的秩序。24小時開放的急診室是醫療最前線,提供一個無縫接軌、填補門診的缺口,在這裡什麼狀況都可能發生。

這裡是最接近死神的地方,也是最真情流露的地方。不論是醫師,還是病患,在生死交關之際,都不禁思索,什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急診室裡的五最:最緊急、最嚴重、最複雜、最無助、最弱勢。

不是你的時間最急就最優先,而是傷勢最嚴重、狀況最危急需要立刻處置的病患優先處理。

先前曾有趕飛機到急診的藝人因不耐久候在臉書上抱怨醫師態度不佳無法讓它快點就診,有民眾帶家人就醫也因需要等待而怒砸急診室,毆打醫師、怒罵護理人員,甚至甩耳光。也有許多民眾不明究理,把醫療業當成服務業嗆醫護不懂得以客為尊。醫病的關係緊張,醫療糾紛頻傳使得更多醫師出走不願待在急診室。

急診室裡看盡人生百態

在急診室裡最常看到的是社會最弱勢、最無助的那群人,有偏鄉的阿婆因為生病請救護車開了四小時的山路來就醫,從布包裡拿出整整齊齊包好的兩千元,只因他不清楚叫救護車需不需要錢;被家暴的媽媽牽著小孩深夜出現在急診室前,被家長不當處罰的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來到急診室,總不免令人嘆息的人生百態每日上演。我們都該除了愛惜自己的生命,也用心維護身邊周圍人的生命,關心那些可能沒被看見的角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醫師,同時是《救回來才叫人生》作者,在急診室近30年急救的經驗,他認為急診的存在,是為了幫病人搶到活下去的機會;救命,對團隊而言,可能只是多一次成功的經驗。但對病患而言,卻是重啟人生的禮物。

但現在許多醫師不願選擇急診專科,因為輪班制,你不會知道或記得哪位醫師照顧你,急診是一個沒有名醫的地方。因為醫療糾紛、急診室暴力,更讓許多有熱情的醫師因此灰心選擇離去。

如果可以,我們是不是也能體諒辛苦的醫護人員,他們輪班、隱身在不會被病患記得的急診室,他們必須專注在病人身上,而且必須立下判斷決定醫療處理的步驟,可能前一刻搶救心肌梗塞的病患,下一秒處理意外燙傷的小孩,為的不只是薪資,而是想盡力搶救每一個寶貴的生命。

醫病彼此體諒,才有更好的醫療環境

生死交關時,我們才會知道,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不是金錢,不是頭銜,而是與家人朋友間的關係。
不要等到來不及。

【王牌獻櫻勤】–No.41, 2017.01.09 急診室裡的人生>>【Mi-Life生活迷頻道】完整收看  >>完整收聽